“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甚至成為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金句。
不可否認,獎懲制度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是能起到規範孩子行為的作用。
但是當懲罰超過了孩子可以承受的範圍,甚至演變成了體罰,那麼這種懲罰還算是為了教育孩子嗎?
之前,山東鄒平的一位母親因為不滿孩子吃飯速度太慢,竟然用鐵管將其毆打致死。
其他人根本無法想象小女孩生前經歷了多少難以忍受的痛苦,更何況這些痛苦都來源於自己的母親。
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報復性暴力”,正是他們教育無能以及情緒控制無能的體現。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教導孩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企圖讓孩子屈服在自己的權威之下。
其實,關於該不該打孩子這件事情,一直是爭論不休。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該打還是得打,不然不長記性。
甚至將古人説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奉為金科玉律,認為只有棍棒式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成才。
但是這種行為規範的方式,其本質真的是因為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
並不是的!
孩子只是屈服於疼痛之下,怕了而已,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對錯,只是本能地不想再捱打。
父母猙獰的面孔,和身體上的劇烈疼痛會印刻在孩子的腦海裏,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可能陪伴他一生。
行為習慣一時改不了,有很多方式可以慢慢糾正。但是心裏的陰影一旦形成就不好修補了。
甚至這種陰影會變成陰暗的種子,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曾有研究表明,大多數窮兇極惡的罪犯兒時都經歷過父母的毆打或者虐待。
懲罰手段是一柄不好控制的利刃,一個控制不當就會變成傷害孩子的匕首。
“棍棒式教育”並不是説完全是不可取的,最主要的是家長不能忘記教育的初衷是源於愛。
懲罰也好,獎勵也罷都是為了孩子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懲罰孩子的目的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或者是為了單純的泄憤,那麼這種行為已經變質。
它不再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只是報復甚至可以稱之為“虐待”。
但是如果家長遇到孩子實在是説不聽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
1、與孩子多進行溝通,嘗試着瞭解孩子固執的根本原因。
在孩子説不聽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先了解孩子固執的根本原因,再根據這個原因選擇教育方法。
2、可以適當地實施懲罰措施,並向孩子明確闡述這個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惡劣後果。
其實獎懲制度是可以讓孩子非常直觀地認識到事情的對錯,家長可以選擇一個方式作為家裏的懲罰象徵,例如罰站、抄書、寫檢討書等方式。
但是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把握這個度,千萬不要演變成單純的泄憤,或者嚴重傷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3、避免嘮叨説教,可以讓孩子多進行自主思考。
重複或者反覆地説教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並不能讓孩子起到重視的情況。
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多進行自主思考,將問題教給他自己,讓他自己去考慮為什麼這個行為會讓爸爸媽媽生氣。
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讓孩子對於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也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不應該忘記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泄憤。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底色永遠都是愛,但是愛也並不能成為家長教育不當的遮羞布。
“棍棒式教育”是否成功全然在於家長如何運用手裏的這根棍子。
懲罰有度,才是最好的“棍棒式教育”。
【文章寄語】: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創建一套屬於自家孩子的育兒理念,而不是別人説這樣教育孩子有效果,你就也開始這樣教育。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家長在教育時要根據他的特徵去教育,要杜絕動不動就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題外話】:
你平時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