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景區玩耍看到這樣一起事故,兩個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在短短的兩三分鐘內上升為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大概內容差不多應該是兩個孩子打打鬧鬧,其中一人重傷另一人鼻頭,導致血流成河,最終使得兩個家庭出現矛盾。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景區可謂是屢見不鮮,那麼究其原因,到底是熊孩子呢?還是熊家長呢?
假如,你的孩子在外面惹事兒了,或者被欺負了,你會怎樣教導他呢?1、 人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僅只有父母這麼簡單,我們還有很多很多重要的角色。首先,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要做好這個引路人的工作,要做好啓蒙教師的工作,要讓孩子在看世界的時候不是那麼迷茫。
也許,你覺得生活是慢慢自己琢磨的,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自己的做法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沒有目的,無厘頭的。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多給孩子上上人生的課,當然話題也不能過於單調,孩子畢竟是孩子,都有好奇心,我們要懂得利用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在開心和愉悦中受教,讓他們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2、 惡意惹事是狗熊,不懼風浪是英雄
當孩子對生活的態度有了自己的認識後,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會更加留心。但往往也會有那麼一些不順意,很多孩子畢竟是小,一個人在外面,在孩子堆裏會受到欺負,可父母的教誨依然謹記在心,不敢反對惡勢力,這也就給人一種怯怯懦懦的感覺。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怕事,只是沒有正確引導罷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義的一方必然勝利",在外面不能惹事兒是首要的,但"惡人"犯上來的,就一定要犯回去,不能怕,要做一個不懼風浪的"英雄",在為人上如此,在做事上亦如此。
3、 具體引導孩子認知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理論與實際難免脱節,這時候就需要實踐了,畢竟鄧爺爺曾説過:"理論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怎樣帶孩子感受生活中的這些小細節呢?首先,我覺得父母可以演小場景的形式向孩子呈現,人到底應該什麼時候反抗,什麼時候認輸。通過自己最熟悉的人的演繹,孩子對畫面感更加深刻,自然也會用到實踐中。
其次,多帶孩子看看啓蒙教育類的書籍和電影,在觀看的過程中加以引導和疏通,讓孩子將生活的電影和書聯繫起來,明白其中的真正用意。
4、 我們製造的是孩子,不是產品
很多時下的年輕父母,應該是工作習慣了,所以,再帶孩子的問題上,總覺得想在做任務一樣簡單。於是,很多父母經常機械化的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卻不告訴孩子為何,總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打造孩子。在這裏,我們就要叫停了,因為,我們培育的是孩子,不是產品,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雖然年幼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但終究人是有想法的。
所以,當你的孩子真的惹事或被欺負了之後,不要試圖一味的向孩子灌輸所謂道理,道理帶來的遠沒有實踐重要,要多結合實踐,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換位思考,給孩子最正確的引導,記住,只是引導,而不是直接代替孩子抉擇。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中的佼佼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幸福。所以,當你的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時請這樣告訴你的孩子:"孩子若是來者不善,我們也不必再三遷就,誰還不是爸媽的掌中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