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暑意尚濃,微涼將至! 一轉眼,秋天已經來了
盛夏的餘熱未消,但萬物已然悄悄開始了輪變,《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7日9時6分迎來“立秋”節氣,夏盡秋來,金風漸至,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了。“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送夏迎秋,你準備好了嗎?
▶▶▶立秋三候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立秋”分為三候:
一候涼風至
天高氣爽,月明風清,夜晚的涼爽,悄悄帶走了白天的暑氣。
二候白露降
由於晝夜温差變大,地表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立秋後,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感陰而鳴的寒蟬開始鳴叫,好似告訴人們酷暑將要過去了。
▶▶▶立秋民俗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説 ,但“貼秋膘”要適度。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慾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於夏季流汗較多,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積暑,免秋來腹瀉、鬧肚子。
●洗澡為防秋老虎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
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後還有“秋老虎”一説,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
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裏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裏。
●曬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有“曬秋”習俗。因為平地少,農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曬秋”的秋不僅指秋天,更寓意着豐收和收穫的果實。
▶▶▶立秋後別急着“換季”調養 這些養生小技巧要記牢
立秋是自然氣候中寒熱轉換的時間節點,但此時的氣候依然炎熱多雨,繼續保持夏季的特點。“立秋”之後,三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專家提醒,防暑和除濕仍是養生保健的主題,同時要注意養護脾胃。
貼秋膘尚早,蜂蜜水先喝起來
立秋後,早晚要涼快不少,白天還是很悶熱。
有人準備貼秋膘。其實,經過整個炎夏,人的胃口還沒有徹底恢復,此時急着貼秋膘,肯定是不合適的。為貼秋膘大吃大喝,更不是養生,而是傷身。立秋後,喝蜂蜜水有潤肺祛燥的效果。
叮囑家人關注血壓變化
每年八月底九月初,隨着早晚天氣慢慢轉涼,病房裏的病人往往會增多。
立秋後,應及時關注親人的血壓。特別提醒一點,立秋後腸胃疾病多發,心腦血管患者一定要保護好腸胃,少吃生冷瓜果,剩飯剩菜最好別吃。因為一旦發生腹瀉,就會導致身體水分流失,血壓黏稠流動緩慢,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病。
瓜果誘人,切記管住嘴
立秋後,各種水果紛紛上市,葡萄、石榴、蘋果、梨等水果都挺好,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攝入量,像蘋果、梨等,每天吃一個就夠了。
例如深紫色的葡萄,它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抗衰老,對眼睛和心腦血管都有好處。建議帶皮吃,因為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更高。葡萄籽也是可以吃的,但腸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
調養仍以祛暑濕為主
立秋後,白天比夏天更加燥熱,因此,防暑祛濕要繼續。專家建議吃點清補祛濕的食物。
百合大棗粥:取山藥若干,百合40克左右,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以上原料洗淨煮粥,每日喝兩次。此粥能補脾和胃。
沙蔘百合鴨湯:取北沙蔘30克,百合30克,肥鴨肉15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將鴨肉切成小塊,與百合、沙蔘同入砂鍋,加水適量,文火慢燉,待鴨肉熟後調味,飲湯食肉。此湯能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立秋詩詞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立秋時節,暑熱逐漸退散,台階的草叢中有了露珠的點綴,在這小小美景中,怡然自得。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夢,閒立秋多思。
寂寞餘雨晴,蕭條早寒至。
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
立秋了,夏熱雖未退盡,思念卻平添了幾分。
秋日後
【唐】王建
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曝舊芳茵。
立秋日後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後的雨水為長久以來的酷暑增添了幾分清涼,早晚涼,中午熱,是這個時節典型的氣候特徵。
立秋日
【宋】劉翰
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梧桐葉散落滿地,被月色映出蕭瑟之景,“立秋”之日,詩人的詩句中,也平添了幾分惆悵之感。
六月十三日立秋
【宋】楊萬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風半點無。
旋汲井花澆睡眼,灑將荷葉看跳珠。
秋風初至,侍弄庭前的花朵,晶瑩的水珠滴在荷葉之上,如美人初醒,嬌憨美好的模樣,如這初秋氣候般温柔。
願你在舒朗清新的秋意中
品嚐禾黍盈滿的喜悦
收穫繼續前行的力量
莫負好時光!
(據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