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爬山嗎?健康的那種…

這個夏天

最讓人背後一陣發涼的

莫過於

“走嗎,一起爬山嗎?”

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大火

可謂是2020年

最令人驚喜的一部國產網劇!

而在劇中"一起爬山嗎"

成了近期最害怕的梗

其實爬山時好處多多

能夠讓人臉色紅潤、身強體健等

但其背後隱藏的隱患也不少

稍不注意也會磨薄了軟組織

傷害了膝關節

四大誤區損害健康

沒有專業的裝備、正確的姿勢或爬得太猛,都可能對健康起到相反的效果。

穿着太隨便,不做規劃

很多人認為,家門口的山很熟悉了,海拔也較低,不會有問題,於是不做計劃就走進山野。

爬山對踝關節、蹠趾關節、足底筋膜等以及軟組織的磨損較大。特別是穿薄底布鞋、鬆糕鞋等爬山,或者走特別硬的青石路,都容易引發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等病症。

進山無準備

有的人圖省事,不帶食物和水、不穿登山服裝就隨便進山,覺得不到一天就下山,不會有問題,但遇到體力不支、低血糖的時候就傻眼了。

過分求速度

有的人好勝心太強,覺得爬山就要爬到最高峯;還有人追求強度和速度,覺得只有氣喘吁吁才是運動量足夠的表現。但爬山是為了健身,而不是奪冠。不管什麼人,鍛鍊都要循序漸進,過度追求強度適得其反。

“三高”人士以及原本就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人羣,爬山時如果爭強好勝、過於追求時間和速度,以至於過度疲勞,就有可能誘發心肌梗死或肺栓塞,甚至可能猝死。

姿勢不正確

不正確的爬山姿勢、速度、節奏都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害。下山時,膝關節彎曲,要負擔全身的重量和向前的衝擊力,摩擦和壓力更大,經常這樣難免出問題。

有些人為了趕時間會快速下山,跑着下山膝蓋受到的衝擊力是身體重量的5~8倍,膝蓋就像遭受成千上萬次半噸左右重量的打擊。如果提着或揹着東西衝下來,對關節的損害更大,比負重深蹲對膝蓋的負荷更大。

上山、下山,護身有方

熱身:

爬山有一定強度,耗氧量比較大,所以爬山之前要做好熱身運動,讓肌肉、關節活動起來,保證人體各器官系統能協調一致地工作。

爬山前可做的熱身動作有: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同時放在一條腿側面,然後慢慢向下壓,保持背部豎直。

2、半蹲,雙手放在膝蓋上,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來回轉動。

3、雙腳分開半米左右,雙手張開與肩平行,然後身體向一側傾斜,雙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與地面垂直。

上山:

身體放鬆並前傾,腰背挺直,避免形成駝背、彎腰姿勢,別用手撐着膝蓋爬。雙膝自然彎曲,雙腿加強後蹬力,用全腳掌或腳掌外側着地。這個動作主要靠大腿和臀部肌肉發力。

儘量不要用前腳掌着地,由於發力部位的小腿,肌肉較少,長時間收縮易疲勞,甚至出現不美觀的小腿肚。不要走得過急,要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切忌突然加快腳步,或在最後一段拼命衝刺。如果感覺疲勞,不要馬上停下來,要放慢腳步,減小強度。

下山:

人們常説“上山容易下山難”,這是因為下山對大腿、小腿和臀部肌肉要求更高。下山時這些肌肉是在努力控制速度,所以更易造成疲勞和痠痛。

因此,下山時要放鬆,挺胸、輕步、不甩手,這有利於穩定重心,保持身體平衡。也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則,膝蓋和腿部肌肉承受過大壓力,易造成損傷。下山時注意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

這類人羣登山要小心

登山這項運動並不是“説走就走”的旅行。特殊人羣一定要慎重選擇健身項目。

老年人羣:

山區氣候多變,日夜温差大,因此老年人羣如要登山,一定要先掌握山區的氣候狀況。應選擇合適的登山途徑,做好規劃,選擇好裝備;選擇合適的衣物,應具有良好的排熱及抵抗低温、風雨的作用;登山前做好熱身運動,登山時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應定期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以評估自身進行登山活動的能力。

慢性疾病人羣:

雖然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促進心肺功能,但登山運動對於慢性疾病患者來説,卻並不一定適宜。例如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波動大,心、腦、腎等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血管硬化,或合併其他慢性疾病,登山時容易發生腦出血、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

如果平時有頭昏、眩暈等症狀,就更不適合登山了。此外,糖尿病患者如已有足部病變,或下肢血管病變,也不適宜登山。

登山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大大增加,容易受傷,對於退行性關節炎的病人來説也不適宜。因此,慢性疾病患者是否能夠登山,應經醫生評估後遵醫囑進行,或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

本文指導專家

王於領

康復醫療中心 主任物理治療師

主任物理治療師、博士生導師、康復醫療中心主任、客户服務管理處處長。

中山大學公共衞生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康復科學系博士,澳大利亞Curtin大學訪問學者。

先後被評為“嶺南名醫”、 “羊城好醫生”、“廣東省實力中青年醫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項目等基金20餘項,研究方向:慢性疼痛的腦網絡機制與神經調控,人工智能與疼痛人羣大數據等。主編主譯教材專著19部,是14本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等SCI雜誌的審稿專家。

學術任職: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物理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康復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學會骨科醫師分會骨科康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肩肘關節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運動康復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師學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運動康復學組副組長,廣東省醫學會社區康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副秘書長、物理治療師分會會長、康復醫學教育分會副會長等。

學術專長:從事康復醫學與物理治療臨牀工作25年,專長於骨關節疾病、運動損傷的康復和物理治療。對脊柱常見疾病和膝關節損傷診治形成了以運動、手法和理療為特色診療手段,堅持整體康復的理念,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重返生活、工作和運動為最終康復目標。

門診時間:週二全天、週五上午

雅和門診:週四上午

初審:李饒堯

審定發佈:李冠宏

感謝康復醫療中心王偉銘物理治療師對本文的支持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生命時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起爬山嗎?健康的那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