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中華穿山甲種羣現身泰順烏巖嶺

近日,《中華穿山甲在浙江烏巖嶺自然保護區的存在和當地社區的觀點調查》學術論文登上國際學術雜誌《瀕危物種》,該研究成果證實泰順烏巖嶺保護區存在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中華穿山甲,且已成為種羣。據瞭解,有關團隊設置的紅外相機曾在7年內4次拍到穿山甲的身影。

佈置200多個紅外相機拍攝穿山甲

章書聲是泰順烏巖嶺保護區保護處副處長,上個月,他與博士李泓瑩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發表了這篇論文。為了寫這篇論文,他們在烏巖嶺保護區進行6個月的紅外相機監測和社區問卷調查,來確定該保護區內中華穿山甲存在的狀況。調查首次獲得了中華穿山甲在野外環境中的影像記錄,表明烏巖嶺地區作為中華穿山甲生境的適宜性。

瀕危中華穿山甲種羣現身泰順烏巖嶺

2013年1月,章書聲就通過紅外相機拍到過穿山甲的身影。“那是我們第一次在烏巖嶺拍到穿山甲,太興奮了,雖然當時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次偶然。”

從2013年到2019年,他們根據穿山甲的習性、偷獵和放生活動的歷史記錄,在保護區內佈置了200多個紅外相機。“我們在叢林中白蟻腐爛樹附近重點佈設相機,以確定和檢測中國穿山甲潛在的洞穴。經過6個月的觀測,基本發現疑似穿山甲洞穴5個。”

2017年12月21日,章書聲設置的相機拍下了穿山甲的身影。

2018年1月21日,距上一次拍到穿山甲直線距離23公里處,另一台相機拍到了另一幅穿山甲的圖像。“因為兩個地方非常遠,我們認為這不是同一只穿山甲。”

章書聲説:“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隻穿山甲發育良好,小鱗片從脖子覆蓋到鼻子,臉上有柔軟的灰白色毛髮。它們的鱗片比菲律賓穿山甲大,但比印度穿山甲的小,並且在耳朵後面逐漸增大,所以我們認為這應該是中華穿山甲。”

瀕危中華穿山甲種羣現身泰順烏巖嶺

2019年,他們所設的紅外相機又拍到穿山甲的身影。章書聲團隊就此對周邊地區村民發放了2000餘份調查問卷,“許多在烏巖嶺居住的50歲以上的農民説他們以前曾看到過穿山甲。”

曾任泰順縣森林公安局局長的王慧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穿山甲在泰順十分常見,但如今數量很少,很多80後都未見過活體穿山甲。”

基於7年內拍到4次活體穿山甲且發現疑似穿山甲洞穴和糞便,以及歷史記錄,章書聲和其團隊認定烏巖嶺自然保護區適合穿山甲生存,確有中華穿山甲存在,並且形成種羣。

成立村級管護員隊伍保護野生動物

穿山甲在世界上存在超過4000萬年,是唯一身體覆蓋有鱗片的哺乳動物,也是世界上遭受非法貿易最嚴重的哺乳動物之一。章書聲説,穿山甲成為瀕危物種,除了人類捕殺外,還在於人們對穿山甲棲息地的破壞。穿山甲是狹食性動物,喜歡生活在松樹林裏,它們的食物螞蟻也在其中。人類的大量開發,它們的棲息地環境被破壞,導致穿山甲缺少食物來源。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它們自身的繁殖力低。穿山甲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交配,孕期為5~7個月,每年只生一胎,通常每胎只產一仔。因此,中華穿山甲在種羣數量急劇下降後,通過自然繁殖很難恢復,且極易因人類活動干擾等導致徹底滅絕。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人類對中華穿山甲的研究十分有限,至今未實現科學有效的人工繁育。

章書聲説:“穿山甲進化程度低,又是狹食性動物——只吃蟻類;對環境極度敏感,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另外,它們經常犯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也很難治癒。”

2017年,烏巖嶺保護區得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極危穿山甲搶救行動”公益項目支持,以保護野生動物穿山甲為目標,向公眾普及有關穿山甲的科學知識,倡導拒絕食用穿山甲。“目前在公安部門和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穿山甲偷盜案件近兩年在保護區嚴格監督保護下並未發生,而且欣喜的是近兩年內項目組直接或間接參與穿山甲放生活動。我們也在不斷向周邊居民灌輸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説服多名狩獵者加入我們烏巖嶺保護區的村級管護員隊伍,壯大保護穿山甲、保護野生動物的隊伍。”章書聲這樣説。

【來源:快點温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2 字。

轉載請註明: 瀕危中華穿山甲種羣現身泰順烏巖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