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市中心華盛頓大街400號,以前是一家法律援助機構——南方窮人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的辦公地點,後來改造為美國民權紀念中心,門前廣場上擺放着黑色的圓盤形民權紀念碑,由著名華裔設計師、美國首都越戰紀念碑的設計者林瓔設計,上面鐫刻着四十一位著名民權人士的名字。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小馬丁·路德·金。
小馬丁·路德·金雖然不是蒙哥馬利本地人,但蒙哥馬利市卻是他傳教活動與民權事業的起點。1954年,二十五歲的金來到蒙哥馬利市,擔任浸信會牧師,從此紮根蒙哥馬利和亞拉巴馬。在那兒,剛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金,很快就遭遇了一場改變美國曆史的民權風暴——蒙哥馬利市黑人抵制公共汽車運動。身處其中的小馬丁·路德·金,憑藉出色的演説口才和鬥爭策略,嶄露頭角、脱穎而出,成為運動領袖。不過,這場運動並非由他策劃或組織,而是由一位名叫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的中年婦女引發的。
1955年12月1日傍晚,四十二歲的黑人女裁縫羅莎·帕克斯下班回家,她像往常一樣,在市中心的法院廣場搭乘公交車。根據蒙哥馬利市的乘車隔離法,黑人只能坐在公交車的後面幾排,前面的座位保留給白人,如果白人沒有座位,黑人必須讓座。那天,坐公交車的人特別多,帕克斯剛坐了一站,就有好幾個白人上來,他們讓她站起來,她沒有讓座,司機也過來,讓她到後面去,她同樣不為所動。
她認識那司機!十二年前的一個雨夜,帕克斯下班回家,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輛公交車,她沒有按照司機的要求,像其他黑人乘客那樣,從前門投幣,然後下車,再由後門上車,而是徑直從前門走向車廂後部的座位。司機勃然大怒,將她趕下車,關上車門,揚長而去,濺得帕克斯一身污水。蒙哥馬利市的白人公交司機經常這樣作弄黑人,黑人卻敢怒不敢言。帕克斯又羞又惱,她將司機的模樣深深地印在腦海裏,發誓以後再也不坐他的車。在其後的十二年裏,每次在站台遠遠看到這個司機的車過來,帕克斯總會將頭扭到一邊,故意不上車。
但是,12月1日這天,她滿腦子想着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沒有注意到開車的司機,等到她上車之後才發現,開車的正是她深惡痛絕之人。她下定決心,這次絕不屈服。無論司機如何威脅,她堅決不讓座。司機只好停車,下車叫來警察。兩名警察隨後將帕克斯帶到了警局,她因為乘車時行為不端(不聽司機管束)而被捕。
羅莎·帕克斯在警局。帕克斯的正式職業是裁縫,但她同時擔任着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蒙哥馬利分部的秘書。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是一家以爭取黑人權益而聞名全國的民權組織,總部設在紐約,會員遍及全國,在亞拉巴馬的蒙哥馬利等市設有分部。帕克斯經常參加他們的活動,深受鼓舞,願意投身民權事業。為此,她還到田納西州的一個民權學校參加過培訓,學習如何面對白人的威脅,如何有策略地改善黑人的社會和政治處境。
帕克斯被捕的消息傳出後,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蒙哥馬利分部立刻採取行動,將帕克斯保釋出來。而且,他們非常巧妙地利用這一事件,一邊組織黑人居民抵制公共汽車,以此向公交公司和市政當局施加壓力;一邊上訴聯邦法院,尋求司法救濟。
12月5日下午,十多名黑人領袖在小馬丁·路德·金擔任牧師的教堂開會,成立蒙哥馬利進步協會,具體領導這場抵制運動,大家一致推選金博士擔任協會主席。當天晚上,五千黑人在教堂集會,年輕的金博士大聲疾呼:我們在此集會,因為我們也是美國公民,我們要行使完整的公民權;我們在此集會,因為我們熱愛民主,我們要將民主從薄薄的紙上宣言轉化為厚重的現實行動。金博士滿懷信心地鼓勵大家:我們沒有錯,如果我們錯了,那麼這個國家的最高法院就錯了;如果我們錯了,那麼美國憲法就錯了;如果我們錯了,那麼全能的上帝就錯了。
的確,就在一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已經判決説,教育領域的種族隔離違背了美國憲法的基本要求。蒙哥馬利的黑人有理由相信,公交上的隔離同樣違憲。但是,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當地的白人可不這麼想,他們也組織起來,採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破壞黑人的抵制活動。比如,勸説白人僱主不要僱用參加抵制活動的黑人,給黑人積極分子寄恐嚇信、打恐嚇電話,在他們家裏放炸彈;曲解法律,以各種罪名逮捕參加抵制運動的著名人物(包括小馬丁·路德·金和羅莎·帕克斯),甚至在報紙上刊登假廣告,説已經跟蒙哥馬利進步協會達成和解,抵制運動結束,請黑人繼續乘坐公共汽車。
羅莎·帕克斯和馬丁·路德·金。可是,蒙哥馬利的黑人不為所動,他們已經受夠了白人的欺壓,這是他們團結抗爭的好機會。實際上,這場發端於1955年12月初的蒙哥馬利市抵制公共汽車運動,持續了整整一年多時間,動員了數萬黑人。
這場沒有任何暴力對抗的抵制運動,讓全國民眾都看到了黑人內部所藴含的無窮力量,也使黑人找到了新的鬥爭策略和精神源泉。長期關注美國民權運動史的陳國平先生,在《光輝歲月:美國民權英雄心靈史》一書中,借用一位白人記者的報道,道出了黑人的心聲:“我的靈魂曾經疲憊萬分,可是現在,我的腳雖然很累,但我的靈魂卻逍遙自在。”
在這一年時間裏,為了儘量不影響黑人民眾的工作、生活,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和蒙哥馬利進步協會也採取了一些富有創造性的鬥爭策略。他們借用教會的車輛、動員黑人“拼車”,讓有車的黑人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接送無車的黑人上下班、購物。為此,他們還成立了專門的交通調度中心,制定詳細的“拼車”時間、路線和站點,供黑人同胞使用。由於蒙哥馬利市有車的黑人不太多,私家車不敷調用,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甚至借用了該州伯明翰市黑人的私家車。伯明翰是美國著名鋼鐵城市,那裏的鋼鐵工人比較富裕,不少黑人家庭擁有兩輛車。
蒙哥馬利是一個黑人人口占多數的城市,黑人收入普遍較低,是公交巴士的主要乘客。他們抵制公交車之後,很多公交線路幾乎無人乘坐,公交公司損失慘重。而且,由於黑人減少了進城購物的次數,商業活動也受到一定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很多白人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黑人,他們需要黑人洗衣、熨衣、做飯帶孩子、收拾家務。他們非常同情甚至是支持黑人的抵制活動,有些白人還開車接送家裏的黑人保姆、傭人上下班,或者給錢讓他們乘坐出租車。
經過一年的艱苦鬥爭,1956年底,蒙哥馬利市的黑人終於贏來了勝利。11月13日,正當亞拉巴馬州法院下令禁止黑人“拼車”時,從聯邦最高法院傳來消息,聯邦最高法院判定該市的乘車隔離規定違憲。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司法行動大獲全勝,及時而有力地支持了蒙哥馬利市黑人的抵制公交運動。
12月20日,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文書正式抵達蒙哥馬利,歷時三百八十一天的抵制運動宣告結束,小馬丁·路德·金等人於次日登上取消隔離的公共汽車,滿臉都是勝利者的微笑。稍後,羅莎·帕克斯也在記者的陪同下,登上巴士,坐在一年前她拒絕讓出的那個座位,享受勝利者的喜悦。隨行的攝影記者拍下了這一幕,成為美國民權鬥爭史上的經典照片,《光輝歲月:美國民權英雄心靈史》一書也以此照片為封面,可謂畫龍點睛,深諳美國民權運動的精神之源。
在蒙哥馬利市抵制公共汽車的運動中,黑人的智慧和冷靜鼓舞了南方其他地區的黑人民眾,讓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人因此將1955年12月1日視為美國民權運動的開端。在《光榮與夢想》一書中,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威廉·曼徹斯特曾引述旁人的話,誇張地表示,帕克斯女士拒絕讓座的那“一剎那間,天地為之變色”。
與其他記者一樣,曼徹斯特也認為,那天傍晚,下班回家的羅莎·帕克斯感到很疲乏,所以在公交車上隨便找了個座位。但是,多年後,帕克斯本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特意反駁了這種流行的説法:
“那天我的身體並不是很累,或者説並不比往常更累,我才四十二歲,也算不上是年邁的老太太。我唯一不能忍受的是屈服之累。”不願屈服的羅莎·帕克斯,以自己的不屈行動,撰寫了美國民權運動的新篇章,也將自己融入歷史,成為美國民權運動的象徵人物,走進教材和各種影視作品,為後人所記取。為了表彰她的這種不屈抗爭精神,1990年代,美國總統和國會先後授予她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和國會金質獎章,譽其為“美國民權之母”。
全美各地,以羅莎·帕克斯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建築物、道路、橋樑不下十處。帕克斯當年候車的公交車站,也已立起了紀念銅牌,向後來者訴説這位柔弱女子的堅定勇氣。
2005年10月24日,九十二歲高齡的帕克斯在底特律去世,她的亞拉巴馬“同鄉”、時任美國首任黑人女國務卿(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第二位黑人國務卿)賴斯,在哀悼中深情地表示,如果沒羅莎·帕克斯的抗爭,她肯定沒有機會成為美國國務卿。
帕克斯的抗戰精神,鼓舞了無數人。其中也包括南非黑人領袖納爾遜·曼德拉。1990年,從二十多年的監禁中獲釋不久的曼德拉到美國訪問,在歡迎的人羣中看到了羅莎·帕克斯,與她熱情相擁。他告訴帕克斯:“在我身處大牢的漫漫歲月裏,是你的精神支撐着我。”
如今,帕克斯去世整十年,她那一代民權人士的抗爭精神,依然鼓舞着全世界身處困境的人們。正如一首歌詞中所寫的那樣,“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