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九水 | 一水一風情

北九水 | 一水一風情

“不到九水,不算進嶗山”,一直以來,有“海上仙山”之稱的嶗山都是青島的象徵。與高聳入雲的奇峯秀石不同,從高處傾瀉而下的涓涓細流更像是嶗山仙境的生命所在,春去秋來,在奔騰與跳躍之中繪就一幅絕美的秀麗山水。

而在嶗山之水中,尤以九水最為奇絕。

九水之水源於嶗山巨峯之陰的涼清河,下游匯入白沙河,自膠州灣入海,是嶗山流域最長的河流。以柳樹台為界,九水分為南九水與北九水兩個區域。北九水在白沙河上游,又分為外九水和內九水,外九水自大嶗至太和觀(即北九水村),內九水自太和觀至靛缸灣(魚鱗口、潮音瀑)。內外九水以北九水村為分界點。

九水十八彎。入北九水,很多遊客為水而來。那麼“九水”之名緣何而來?原來是因為水從深山峽谷中流過,穿山越澗,遇阻便折道繞行,拐了很多彎兒,每拐一道彎,人們就稱其為“一水”。

北九水 | 一水一風情

俯瞰北九水景區。宋春華 攝

傳説,很久以前在嶗山深處住着一對母子。一日,兒子大龍像往常一樣早飯後上山砍柴,翻山越嶺來到嶗頂北坡密林中。砍了一會,他覺得口乾舌燥,便停下手上的活準備找水喝。正當這時,看見在不遠處的草叢中紅光一閃,走近一看是一個紅色怪蛋。當大龍想要彎腰拾起仔細看時,那怪蛋卻鑽進嘴裏順着嗓子滾進肚子裏去了。大龍只覺像是有一團火鑽心挖骨地在肚子裏燃燒,一時間,渾身上下從裏到外火燒火燎,只想喝水。在山上沒有尋到水源,大龍只得匆忙下山。

回家後母親上前詢問,大龍便把在山上遇到的怪事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母親聽説大龍口渴,急忙去屋後泉眼打了一桶水,大龍見後,拿過水桶喝了個底朝天。隨後,他又來到屋後的泉眼邊,大口大口地猛喝起來,一轉眼的工夫,泉眼已被他喝乾了。為了解渴,大龍轉身躥下了山坡,鑽進山澗下一個大水灣中,一邊打着水花,一邊喝起水來。等到大龍母親追下山坡,大龍早已變了模樣,身子又粗又長,眼睛又大又亮,口又寬又闊,牙齒又長又尖,胳膊和腿變成了四隻大而鋒利的爪子,頭頂上還長出兩隻梅花鹿一般的角。

北九水 | 一水一風情

大龍母親見兒子變成一條粗長的怪龍,帶着一澗清水下了山,一邊跟在後頭攆,一邊放聲大叫着:“大龍,回來啊!大龍,回來啊!”大龍帶着山水前頭走,母親跟在後面追,叫一聲,大龍停下身子回頭看一眼,他身後的水也圍着大龍的身子轉一圈,漩出一個灣,存下一灣水。就這樣,母親走了十八里,喊了十八聲;大龍也停了十八停,轉頭看了十八眼;這山澗裏的水,也圍着大龍轉了十八轉,漩出十八個大灣,蓄下了十八灣水。

當大龍母親跟着走出深山,來到山下時,累得再也走不動,便一屁股坐在澗水邊,再也沒起來。大龍出了山,再也聽不見孃的喊叫聲了,便頭也不回地帶着一澗清水進了西海,成了西海的龍王。

如今,北九水已經成為遊客垂涎的聖地,每逢假期,便有大批遊客前往。外九水處,有因山峯形似猛虎而得名的“黑虎山”,有泉水傾瀉而下宛如珍珠壁簾的“三水垂簾”,還有傳説當年何仙姑在此修煉的“仙姑洞”等風景。內九水因泉多、潭多,景色更勝一籌,在長長的深山峽谷間,水流時緩時急,奔騰而下。又配以兩側羣峯聳峙,山水交映,用“五步一換景,十步一重天”來形容可謂毫不誇張。

北九水 | 一水一風情

水在山中轉,人在畫中游。北九水的美景,自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畫中游”。

由於外九水、內九水在長長的峽谷中拐了整整18道彎,十八個潭水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畫家範曾便根據每一個泉、潭的方位和形狀、特點以及周圍的環境關係,為九水十八潭逐一命名。“上善”“抱一”“大方”等,滿是天人合一、奔流不息的靈動之意。範曾在所書《嶗泉銘》中對嶗山之水有一段這樣的評價,“海上第一名山,非徒高摩重霄,更緣周流羣岫。嶗山之泉,窮碧落而臨無地。險嵐雲騰,幽谷煙籠,泉得神助,山隨泉活,普天之下,未有如斯奇絕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9 字。

轉載請註明: 北九水 | 一水一風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