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 魚藻紋罐
高28.2釐米
日本大阪東洋陶瓷館藏
元青花便是元代文化舞台上的一朵璀璨奇葩。這個王朝雖然在蒙古政權的統治之下,短短不到一個世紀,但的確是中國陶瓷史上驚心動魄的時刻。主要的貢獻便是元代的青花瓷器。
只要我們漫步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託普卡普博物館時,無不為之震驚。這裏潛藏了40餘件元青花瓷器,且件件精湛和典雅。
元青花 纏枝花卉紋菱口盤
口徑45.8釐米
大英博物館藏
元代的青花瓷器我們可以用一句很詩意的話來概括,那就是“百年風雅一峯青”,但面對今天的中國瓷器,我們要思考的東西的確很多。
元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元 青花龍鳳紋帶蓋梅瓶
除了胎坯、釉色和青花料,燒造工藝也是瓷器製造業很重要的一環。景德鎮元代以後的制瓷業就像來過景德鎮的法國傳教士形容的那樣:“白天濃煙遮蔽了雲彩,晚上窯火映紅了夜空”。
元代蔣祈《陶記》開篇雲:“景德陶,昔三百餘座。”元青花瓷燒造的成功,除了取決於胎體、釉料、青花料等,燒造工藝的窯制、窯火、置燒方式等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元 青花蒙括點兵紋玉壺春瓶
饅頭窯模型
從目前考古發現,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燒造的瓷窯主要是饅頭窯和龍窯。饅頭窯又名“圓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開始採用,北方地區比較流行。
饅頭窯是宋元時期景德鎮普遍使用的瓷窯,窯制似饅頭而得名。有些窯牀的平面成馬蹄形,或稱馬蹄形窯。饅頭窯屬於半倒焰式窯爐,火焰從火膛噴向窯的頂部,再回到窯牀,煙氣從排煙口、煙道經煙囱排出。它的特點是可以在窯內形成還原氣氛。
在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和湖田窯遺址陸續發現了較多饅頭窯,其中珠山御窯窯址竟有15座饅頭窯之多。1965年江西景德鎮劉新園先生就在湖田窯發現了元青花大盤的殘片。
龍窯模型
龍窯是元青花燒造的又一窯制,多依山勢而建,目前發現最早的是浙江上虞一帶,商代便開始使用。龍窯形制大,可控制還原焰。2008年在景德鎮麗陽鄉瓷器山瓷窯址發現了元代窯址,其中有元代晚期的龍窯窯爐,長度24.3米,最寬處4米,窯內發現很多匣缽,同時發現的還有明代初期的葫蘆窯。從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和釉裏紅瓷器,證明這裏燒造過元代青花瓷器。
匣缽裝燒是元青花瓷器的置燒方式,裝匣前,在缽底鋪上墊渣,墊渣一般用早稻穀殼灰拌匣土渣或高嶺土渣。元代蔣祈《陶記》記載了匣、模原料的產地:“……僅可為匣、模,工而雜之以成器。”元代青花大器裝入漏斗式匣,稱為“大器匣”。小器匣稱為平底匣。
元 青花獅子滾球紋玉壺春瓶
元 青花松竹梅紋六方大罐
清代督陶官唐英説:“瓷器之成,窯火是賴”。如果説窯製為瓷器燒造準備了空間硬件,那窯温便是至關重要的軟件。窯温對元青花瓷器的燒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檢測窯温和燒製效果,古人發明了“火照”(即瓷窯爐膛內火候、温度的照子或標樣試片)。
根據1978年陳堯成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得知宋代青花的燒成温度在1270°C左右。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燒成温度在1200-1300°C之間。黃雲鵬、黃濱先生在《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的燒製工藝》中談到:如果用單純的“二元配方”法配製胎料,瓷坯經過還原焰1280°C的燒造後明顯生燒,只有增加適量的鉀、鈉來降低燒成温度,才能燒出優質的瓷胎。
元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元 青花雲龍趕珠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
元 青花雲龍趕珠紋大罐
伊朗國家博物館高級研究員蕾拉·哈摩西分析元青花的制瓷工藝時説:高嶺土在1500°C時可以燒熟,通過適量添加長石,可以讓這温度降到1140至1250°C之間。在這一温度下,泥料中的石英熔化,與高嶺土化合形成一種極其白淨堅固的瓷。
元 青花折枝花卉紋玉壺春瓶
一件元青花瓷器的燒成,要暗合天時地利和人巧,其工藝製作、材料選取、燒造技巧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機整體。精美的元青花瓷器燒成後,開始沿着“絲綢之路”走出國門,成為元世祖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正合蔣祈《陶記》中言:“窯火既歇,商爭取售。交易之際,牙儈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