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行書的作品和字帖我們推薦了很多,像神筆王鐸的行書字帖還是第一次。學書法很多的書友都認為臨習古人的比學今人的更好,其實這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古人的書法經過歷史和時間的考驗,留下來的基本都是精品,是值得師法的。特別是其中幾位大家,書風能籠罩幾種結體和風格的大方向。即使你自己創造力強,也可能逃不出他們的風格方向。比如瘦勁的歐陽詢、氣勢開張渾厚的顏真卿、中庸含蓄的王羲之、奔放的米芾等等。各種結構特點都被他們演繹過了。自創不如沿着他們的現成道路前進省力。
毛筆書法從技術上來説就是筆法+結體+章法。臨古帖也就是臨這三方面。為什麼是從技術上來説呢,因為這基本上是我們能入手去臨寫的地方。由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文化背景和古代差別很大,因此如果要從文化背景出發來臨古帖的話,也很難有可以下手的地方。而且即使是古帖的書寫,也有其特定的事件的背景,比如天下三大行書,即使他們的原作者親自再寫一遍,恐怕也無法再寫出一模一樣的作品。筆法入門後技術上熟練了,那麼臨帖之餘還能從中汲取很多文化上的養分,可以神交古人,體會到為什麼這個帖為什麼會這麼寫。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明天啓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