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米長的帖,竟讓12位名家爭先題跋蹭熱點?厲害了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休閒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你可能只知道範仲淹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但是你見過他寫的字嗎?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范文正公的小楷作品。

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祥符八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正”。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著名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其千古名句。

北宋時期,因皇室極力推崇,道教得到極大的發展,官員及百姓深受其文化的影響。文人士大夫着道服,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

先跟大家科普一下,道服是什麼——

道服:形制為通裁製(上下通直,不別衣裳),直領,右衽大襟,內襟多為直領斷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領子常鑲白色或素色護領,收袖口,以繫帶繫結,衣身兩側開叉,從外襟左側和內襟的右側開叉處分別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納入後襟至中脊處,謂之"暗擺"。

有一次,范仲淹一個姓許的朋友新做了一件道服。

然後他發了個朋友圈,並@了范仲淹——“希文兄,你看我這件道服好看不好看?快給我點贊!”

范仲淹説一看,太好看了!

於是決定手動點贊,寫下了一篇64個字評論!

還給取了個非常點題的名字 《道服贊》。

道服贊 並序

平海書記許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潔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請為贊雲: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
君子服之,逍遙是與。
虛白之室,可以居住。
華骨之庭,可以步武。
豈無青紫,寵為辱主。
豈無狐貉,驕為禍府。
重此如師,畏彼如虎。
旌陽之孫,無忝於祖。

來,看看範老師的真跡。

范仲淹小楷《道服贊》,紙本,手卷,縱34.8cm,橫47.9cm。楷書8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行筆清勁瘦硬,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頗具王羲之《樂毅論》遺意。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據考證此帖作於宋仁宗皇右四年。

這篇所謂的《道服贊》,就是為道服寫的一篇文章。贊,是一種古代文體,多用於讚美某事或某物。

在文中,范仲淹提到了這是為同年友人"平海書記許兄"所制道服撰寫的一篇贊文,他稱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與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穿着道服,遂成一時風氣。

文中多用道家典故,“虛白”,語出《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華胥”,語出《列子·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之國”即夢境、仙境。文章後半部分,是用官服、富人服裝與道服相比,把道服當做師長一樣敬重。又用“仙人許遜”的典故,希望朋友淡泊名利,才無愧於“仙人許遜”的崇高志向。

《道服贊》局部

初看可能覺得沒什麼,放大來欣賞一下,字字似乎都透露出范仲淹的一身正氣!

自打范文正公這篇評論出來以後,宋、元、明、清歷代粉絲紛紛跟帖發表意見!

文同、吳立禮、戴蒙、柳貫、胡助、劉魁、戴仁、司馬垔(yin)、吳寬、盧濬(jun)、王世貞都來蹭范仲淹的熱點。另有黃庭堅一題,疑是後人抄錄其文,非黃氏親筆所書。

然後,他們成功了!

把自己的字跟這篇《道服贊》綁定在了一起,然後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這一幅長卷。

《道服贊》全卷

那麼,這些跟帖的人都是誰呢?

第一個 跟帖的——文同。

説文同可能不知道是誰,説 文與可應該都知道,對,就是蘇軾他們家親戚,發明“胸有成竹”的那位兄台。

文同(1018-1079年),宋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鹽亭縣)人。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著《丹淵集》。

第二位跟帖的——吳立禮。

吳立禮是誰?不知道!

一提他父親是誰你可能就知道了!

吳中復!

(對不起,我還是不知道!)

獲觀文正公之詞翰,淳重清勁,如其為人,毎展卷諷誦,未嘗不想見風采。何名德之重,使人愛慕如此其深也?富川吳立禮題。

吳立禮(生卒年待考),字子初,吳中復之子。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歷任提點浙江刑獄,官至殿中侍御史,直言不避,有乃父吳中復風烈。後出使遼國,途中客死邢州(今河北邢台)。

吳中復(1011-1079),字仲庶,北宋興國軍永興縣崇儒鄉雙遷裏(今湖北通山縣洪港鎮一帶)人。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吳中復能詩,善八分書。吳中復曾重刻顏真卿《爭座位帖》,為其守永興軍時摹刻,事見元袁桷《清容集》。

第三位跟帖的——戴蒙。

不是“呆萌”!

戴蒙,字正仲,號無知子,杜陵(今陝西長安東北)人。神宗元豐元年(1078),為都官郎中,知綿州(《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三)。

第四位跟帖的——柳貫

柳貫(1270年-1342年),元代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字道傳,自號烏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屬浙江浦江)人,博學多通,為文沉鬱春容,工於書法,精於鑑賞古物和書畫,經史、百氏、數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系元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是元代“儒林四傑”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黃溍、柳貫並稱“儒林四傑”。《元史》記載,柳貫至正二年(1342年)11月初九病逝於京城大都(今北京)。如今這座全國唯一紀念柳貫的舊祠堂,讓人清晰地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氣息。

下面這張圖是黃庭堅的,也有説疑是後人抄錄其文,非黃氏親筆所書。

第五位跟帖的——胡助。

胡助(1278—1355),字履信,一字古愚,自號純白老人,婺州東陽人(今東陽市南馬鎮東湖村)。有文集《純白齋類稿》傳世,後殘缺,明朝由六世孫胡淮整理其詩文,重編為二十卷,附錄兩卷,仍沿用原名。

第六位跟帖的——劉魁。

劉魁(公元?年-1549左右)字煥吾,泰和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少從王守仁遊。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舉人。歷知鈞州、潮州,扶植風教。入為工部員外郎,疏陳安攘十事。後因極諫忤旨,廷杖,與楊爵、周怡同系詔獄,以氣節著稱。久之,釋歸而卒。隆慶初,贈太常寺少卿。魁於獄中,猶與楊爵、周怡講論不輟。著有省愆稿五卷,《四庫總目》亦為獄中之作。

第七位跟帖的——戴仁。

戴仁,明成化年間書法家,成化二年(1466年)第三甲進士。

第八位跟帖的——司馬垔。

予嘗謂士君子能為光明俊偉之事業,必先有高潔灑落之胸,次為之地也。範文正道服贊所見如此,其心身固若蕭然,在風埃之外者,則其所立之卓越千古者,有心哉!成化甲辰鞠月蘭亭司馬垔題。

司馬垔,明弘治至正德間書法家,字通伯,號戄菴、蘭亭居士,浙江紹興人,擅行草。

第九位跟帖的——吳寬。

吳寬(1435年-1504年8月19日 [1] ),字原博,號匏庵、玉亭主,世稱匏庵先生。直隸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名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吳寬為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狀元,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孝宗讀書。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諡號“文定”。擅書法,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崛,雖規模於蘇,而多所自得。

第十位跟帖的——盧濬。

盧濬(1464-1502),明代天台人,字希哲,書法家。

第十一位跟帖的——王世貞。

王世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yǎn)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先後任職大理寺左寺、刑部員外郎和郎中、山東按察副使青州兵備使、浙江左參政、山西按察使,萬曆時期歷任湖廣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鄖陽巡撫,後因惡張居正被罷歸故里,張居正死後,王世貞起復為應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

第十二位跟帖的——董誥。

董誥(1740-1818年),字西京,號蔗林、柘林,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大學士。工古文詩詞,書法、山水畫稟承家學,與其父董邦達有“大、小董”之稱。

這件作品能夠流傳至今,還得感謝一個人——張伯駒。是他以110兩黃金,從北京琉璃廠古玩商薪伯生手中購得。並將其捐給了國家。

張伯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