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文學評論要實事求是,吹捧作者、欺騙讀者從哪方面都不利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休閒

我喜歡看北京電視台的“拍寶”節目,特別喜歡文物鑑定家李臣老師鑑定器物時認真的態度和直率的表達,他常常用老百姓可以聽得懂的話給出鑑定結果。他一手拿器物,一手指指點點:“我們看這件器物,釉色鮮豔,藍色沉穩,沒有賊光,我可以負責地告訴你,肯定是老的!老到什麼時候呢?保守地講,可以定到乾隆年!因為上邊有個小衝,所以對價格影響很大。”

作者:王慶傑

我雖然不懂瓷器真偽優劣,但是看着鑑定師手拿瓷器,邊看邊評,對器物有好説好,有壞説壞,有圖有真相,還是十分令人信服的。

資料圖,王海欣 攝

由此,我想到了文學評論對文學作品的鑑定和評價中的一些問題,也就是文學評論的一些問題。

從事兒童文學編輯工作多年,讀過的好作品不計其數,讀過的好評論也很多,但近些年的一些兒童文學評論卻讓我特別失望。

現在的兒童文學創作可以説是年年豐收,作家的創作熱情十分高漲,各種各樣的書籍堆滿了書店的貨架,充斥在網絡的各種叫賣中。書這麼多,時間又有限,怎麼樣挑選好書來讀,這是愛書人的煩惱。因為想讀的書很多,而時間有限,為了讀到最好的作品,我常常是循着評論家的評論買作品來讀。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條在有限時間裏快速找到好作品的捷徑。但是,我慢慢感覺到,近些年的一些文學評論與被評論的文學作品反差太大,巨大的心理落差讓我倍感失望和疑惑:“這是一部好作品嗎?佳作、力作、經典就是這個樣子嗎?為什麼那篇評論説這篇作品很經典呢?”

是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對作品失去了鑑賞力?還是他們的眼光不夠犀利?還是評論的態度不再審慎?或者已經忘記了對作者、對讀者負責任的初心?我們常常看到,“佳作”、“力作”、“經典”的帽子隨意套在一部平庸之作的頭上。我們姑且不論“經典”一詞的概念內涵,單單就這種不負責任的評論來説,吹捧作者,欺騙讀者,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不僅對我們文學的興旺和發展不利,對於作者創作水平的提高同樣不利。在一些作家的作品研討會上,我常常驚異和羨慕一些評論家的精彩言辭,專業術語滿天飛、本體、客體搞得人迷迷糊糊。我常常被評論家的信口開河和睜眼説瞎話而迷惑,同時也深深痛恨自己怎麼就沒有從作品裏看到這些呢?只好嘆自己的眼睛太拙,理論水平太低罷了。

我認為,好的文學評論,要從文本出發,要仔細研究文本,分析其中人物、故事、結構、主題,給讀者的閲讀以啓發和指導,幫着讀者理解作品;還要細心解析作品成敗,幫助作者提高。有些評論往往只説一點不及其餘,貌似抓住一點展開,背後原因或許是他並沒有閲讀全文,只看了這一點點內容,便大言不慚地誇誇其談,信口開河。正如我們要求文學作品要具有使命擔當一樣,文學評論同樣是一個神聖的事業。講品位,講真話,講責任,實事求是,這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所具有的起碼要求。一味阿諛奉承對作家、對讀者都沒有什麼好處,文學評論失去指導讀者更好理解作品、指導作家提高寫作水平的基本功能,這對於我們整體的文學創作方向和品位提升也是十分不利的。

文學評論的庸俗化和套路化,引經據典,言過其實的大話、套話、術語太多,已經把評論指導作家寫作、引領讀者閲讀的作用大打折扣。文學評論不該成為小圈子內相互吹捧,相互恭維的一個平台。只説好,不説不好,這是廣告文案,不是文學評論。如果我們的作家總是陶醉在這種毫無原則的吹捧中,其創作要取得進步也是很難的。

相比成人文學評論,我們對兒童文學的評論應該有更高的要求。這是由於兒童的心智不成熟,三觀正在形成過程中。一部好的作品對於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作用不容小覷。如果我們的評論不客觀、不真實,那無異於在閲讀上給了孩子們錯誤的引導。

我們一直在強調兒童文學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強調作家們要承擔起文學教化兒童、感動讀者的重要作用。我們的兒童文學評論家是文學作品的鑑定師和推薦者,要有古董鑑定師的精到和責任心。對作品作不負責任的鑑定,不但敗壞讀者的胃口,也貽害兒童文學的健康發展。我們的兒童文學理論沒有進步,我們的經典佳作不能出現,很大的原因是文學批評的不實事求是。有一説一,看到一就説一,不説大話、空話和溢美之詞,我們的文學評論就好看了,也更令人信服了。我們期待評論家們的評論和作品的真相更接近,和讀者的口碑更接近。(作者單位系北京文聯東方少年雜誌社)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