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在中國土地上發生激烈的碰撞,文化界與之呼應,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白話文運動。

文言文本是古人的口語,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家的口語逐漸與文言文差別越來越大,於是沒白話文書面語逐漸興起,其典型代表就是明清時期的章回體小説。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不過,白話文當時還只是侷限於通俗文學在使用,仍舊不能被大家廣泛接受,通用的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新文化運動之後,人們對於語言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都開始説白話。在那一時期我們國家也出現了許多語言學家,其中就有劉半農。

劉半農於1917年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我國第一批獲得“康斯坦丁語言學專獎”的語言學家。

在全世界範圍內,劉半農都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可誰也沒想到,劉半農卻因為創造了一個漢字,被中國許多女權主義者痛罵多年。而這個漢字就是我們如今經常使用的“她”。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大家知道,在近代以前,幾千年來人們從來沒有“他”、“她”和“它”之分,之所以如此,是古人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古文中用“之”指代第三人稱,白話文興起之後則全部用“他”來表示,只是不分男性、女性還是其他一切事物都用“他”指代,這為語言表達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外國文學大量湧入中國,在翻譯的時候無法區分三者,確實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1823年,在《英國文語凡例傳》中,為了區分英語中的he,she,和it,編者只好用“他男”、“他女”和“他物”來表達,過程繁瑣、累贅。在魯迅先生的早期作品中,曾經用“伊”來指代女性。

不過這些最終還是不方便的,直到1918年,正在北大任教的劉半農終於提出,使用“她”作為第三人稱女性的代稱。劉半農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提議會引發文化界激烈的討論與反響。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其實早在三年前,劉半農就提出過這種想法,只是當時沒有正式發表闡述意見。直到三年後,劉半農在倫敦大學深造,他深深感到無法區分三者,會對中國文化界產生消極的影響。規範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問題已經非常重要,迫在眉睫,於是劉半農寫了一篇《她字問題》,闡述自己的想法,同時還創造了“它”,用於指代無生物。

一石激起千層浪,劉半農的提議引發了文化界許多人的攻擊和反對。有人認為千百年來皆是如此,根本沒有必要做什麼改變。也有一些人認為,將女性與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區分開,而單在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前面添加一個“女”字偏旁,是對女性的歧視與侮辱。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為了表示男女平等,是不是應該在男性第三人稱代詞的前面加一個“男”,以示一視同仁呢?而且“他”、“她”、“它”三者只是寫法不同,讀音上完全一致。

就這樣,劉半農在大家的譴責聲中,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情詩《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寫就於英國倫敦,至今依然流傳甚廣,還被譜寫為歌曲。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自那之後,“她”字開始廣泛流傳,逐漸被人民接受。儘管後來還是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是歷史的車輪畢竟是滾滾向前的,誰也無法阻擋。

劉半農關於“她”字的創造確實方便了語言表達,方便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這是誰都不可抹殺的功績。所以即便有一些人反對,“她”字還是被流傳開來,直到今天,依然被廣泛使用,而且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7 字。

轉載請註明: 為方便交流,民國學者創造了兩個字,卻被當時的女權主義唾罵10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