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説起雲南的古鎮,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定是大理、麗江、建水,但要説到黑井古鎮,恐怕知道的人並不多。

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位於祿豐縣西北部玉碧山下,地處“曲徑高山險,山巒欲接天,萬山相對峙,一水送溪煙”的龍川江兩側。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黑井自漢朝起開井煮鹽,2000多年來形成一個經濟繁榮、多元文化發達的古鎮,尤以明清時最為繁榮,有“明清社會活化石”之稱。黑井還有另外一個美麗的名字——“煙溪”,因為煮鹽,小鎮上空永遠漂浮着一層煙霧,四季無霜、春夏無蚊,因此被人稱為煙溪。而大名鼎鼎的雲南宣威火腿,則一定要用黑井鹽醃製才行。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黑井是雲南幾大鹽產地之一,所產的鹽質高味正、滲透力極強,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暢銷各地的黑井鹽,給黑井的發展乃至輝煌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當時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日益昌盛。

不過,黑井因鹽而盛,卻也因鹽而衰,隨着價格便宜的海鹽大量“入侵”,這座富甲一方的千年鹽都,也漸漸衰敗。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鹽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台,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户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於清道光十六年依山勢而建,咸豐七年擴建竣工,四通八達、規模宏大,是雲南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羣之一。

院子整體呈“王字型,縱一橫三”,組成四個天井,有99間房子、108扇門、三檐六滴水,房屋裝飾極盡奢華,木雕、石雕工藝精良。其平面格局取“六方高升、四通八達、九九通久、王隱其中”四個意境來設計。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黑井文廟

黑井文風昌盛,單清朝一代,就有八人考中進士。所以在巷子裏走着,如果突然看到前面立着塊碑,上面寫着“進士宅院”的字樣,那是一點也不用吃驚的。草木森森,圍牆上爬滿了薜荔藤蘿。半月型的泮池,這是文廟特有的一種建築規制。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節孝總坊

在一街街尾靠五馬橋頭處,有一牌坊,是著名的“貞孝總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據説是慈禧太后下旨建的。不是為某一女子所立,而是為幾十個女子所共立。

節孝總坊屬牌樓式石牌坊,石質卯榫結構,四柱三門,四柱上均刻有對聯,石坊上雕有人物、龍、鳳、象、獅、馬、鹿及花鳥等浮雕圖案,須彌座上兩對石獅、四個石鼓緊護坊基。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大龍祠

黑井鎮兩百米外的萬春山麓,有一座大龍祠。始建於明代,座西向東,雄踞於七星台上。由山門、大殿、南北廂房和大戲台等組成。後曾遭兵變焚燬,於康熙元年重建,塑像上方高懸一塊匾額,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為清雍正皇帝親筆。山門上層內側為戲台,面積約100平方米,曾有近三百年的演戲歷史,是當年黑井鎮的公共娛樂場所。

古鹽坊

古鹽坊距離古鎮大約兩公里,外邊有一個大水車,下面是層層疊疊的曬鹽台。坊內有一字排開的煮鹽的鍋與灶,粗糙而又整齊,在這裏可以體驗製鹽的全過程。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小貼士:

門票

黑井古鎮門票價格:30元,根據淡季和旺季會有些許浮動。

美食

鹽燜雞

黑井的鹽燜系列菜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有鹽燜豬肉、鹽燜雞、鹽燜肝、鹽燜腸、鹽燜肚乃至鹽燜青豆等。到黑井不得不嘗的特色是鹽燜雞,黑井鹽燜雞曾榮獲楚雄州“傳統菜金獎”。雞肉呈誘人的蛋黃色,肉質鮮嫩,味道爽口。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乾巴

也許是黑井的鹽好的關係,黑井的乾巴比起雲南別處的乾巴似乎更加令人回味無窮。而且黑井不光有牛乾巴,還有豬乾巴,又叫“鹽津乾巴”,比起牛乾巴肉質更加鬆軟酥脆。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炒石榴花

炒石榴花所用的花朵是經過處理的石榴花,經過處理炒制石榴花清香中略帶一絲苦味,卻為整體的香脆可口帶來別樣的好味道。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交通

從昆明出發去黑井,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坐火車,可當天往返,下火車後離黑井4公里左右;若自駕車,全程200公里左右,大約3個多小時即可到達。

黑井有厚重的歷史可以娓娓道來,也有慢時光的生活緩緩流淌。那些古牌坊、古鹽井、古石雕、古街、古宅,無不散發着古舊韻味等着你來探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5 字。

轉載請註明: 歷經興衰的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