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700餘年的平遙古城上,彷彿一下子能夠回到那個浸潤着滄桑的歷史歲月。
鱗比櫛次的古宅,斑駁暗淡的古城牆,褪色的石板大街,遠遠地城樓垛子、鐘樓鼓樓,依稀可見的客棧、商號等等。在物慾橫流的繁華之外,這一處給人的震撼無與倫比。
如今談起平遙古城,可以説在世界範圍內都已大名鼎鼎。它時常吸引着乃至全世界的遊人到訪,漸漸成為影響山西新的時代名片。
1997年,平遙古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它以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成為世界的一個文化視角。
但凡到過平遙古城的人們,應該知道除了這座比較有名,也最具代表的古城之外,還有着很多的特色文化。在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句俗語:“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
平遙牛肉不用説了,在全國的影響力很大;另外還有長山藥,由於平遙特別的土質,長山藥不僅長的又大又長,味道還極為鮮美;三件寶物中,漆器列為首。
要説起平遙推光漆器,很多讀者可能比較陌生。它是一種工藝極高的油漆器具,是山西平遙特有的傳統手工技藝。平遙漆器不僅入選國家一級工藝品,還遠銷海外。
平遙漆器以特有的自然生漆和人工手掌推光的獨特工藝著稱於世,是中國四大漆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電視櫃、大小衣櫃、角櫃、酒櫃、陳列櫃、首飾匣等。
源起
平遙推光漆所用生漆來自中國特有的一種漆樹的汁液,製作漆樹的拋光過程完全是用手掌推出來的,故名推光漆。
公元前2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平遙所在地區覆蓋有大量樹木。其中有一種叫漆樹的樹種分佈甚廣。先民們便用漆樹的漿汁塗抹食器,以圖光亮、好看、耐用。
另外,由於漆器具有自動變黑的特徵,它也被用來作為文字記號。3700年前,禹造祭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先染其內,證明當時已使用礦物質顏料調製硃色漆飾。
春秋戰國時期,平遙漆器已初具雛形。在漢代,漆器已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平遙推光漆器髹飾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以此種技藝製作的漆器在唐代開元年間已遐邇聞名,明清兩代由於晉商的崛起,平遙漆器遠銷蒙、俄、東南亞一帶。
工藝
平遙推光漆器素以製作工序繁瑣、複雜著稱,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須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乾透,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灰。
平遙推光漆器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精雕細琢,用料也頗有講究,使用的是在黃土高原廣泛分佈着的漆樹刮掉樹皮後流出來的一種天然漆料——大漆。
平遙推光漆藝有精湛的成套技藝,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用特殊配方、技藝及設施煉製大漆;
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煉製罩漆;
3、木胎披麻掛灰,生漆灰須褙布,豬血灰須披麻,黃土膠則需褙紙;
4、以人發、牛尾製作漆栓(髹飾工具);
5、在特設的陰房內陰乾漆器;
6、描金彩繪,包括平金開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殼鑲嵌等傳統技法;
7、用砂紙、木炭、頭髮、磚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鏡;
8、採用鑲嵌、鏤刻、罩金、刻灰等技藝進行裝飾。
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
木胎車間使用松木做出各種傢俱的木胎後,灰胎車間就用白麻纏裹木胎,抹上一層用豬血調成的磚灰泥,這叫做“披麻掛灰”。
漆工車間的工序是非常細緻和複雜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紙蘸水擦拭,擦拭畢,再用手反覆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刷漆,多則刷七遍,少則刷六遍,其後的推擦就更細緻了。先用粗水砂紙推,再用細水砂紙推,用棉布推,絲絹報,捲起一縷人發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覆推。憑眼力,憑心細,憑感覺,憑次數,推得漆面生輝,光潔照人。
畫工和鑲嵌車間,對技術的要求更高,畫工必須學習繪畫四年以上,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巧,才允許在漆面上勾紅點翠,獨立操作。刻繪工人的刀鋒,要求象筆鋒一樣,粗細相間,深淺適度,起落自如。
鑲嵌原件的製作台上,團團煙光紫氣,叮叮有聲,工人們把河蚌殼、螺鈿、象牙以及彩色石頭加工成各種原件,由鑲嵌工人根據圖案的要求巧妙地鑲妥粘牢。清朝以前,推光漆器為素底描金,清初開始以金漆器為主,中期創出了增厚漆層、推出光澤新工藝,自此,平遙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與描金彩畫相結合的獨特工藝風格。
傳承
平遙推光漆器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如今由於受現代化學漆的衝擊,以天然漆為原料的推光漆藝日益萎縮,導致藝人改行和流失,漆藝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處於瀕危狀態。
僅有的老藝人,如耿保國、賈興林等為了維護這一傳統技藝的延續,先後建立了平遙漆器藝術館,並舉辦漆藝培訓班,來確保這一珍貴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同時,國家也非常重視這一文化,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屬歸屬,也屬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