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羅鄉金山村
坐落於福安松羅鄉東北方向的金山村,東與柘頭接壤,西與柏柱洋交界,南鄰南溪,北連謝墩。距鄉政府所在地十公里,是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村。
據金山劉氏族譜的記載,金山村名的來歷還有着一段美麗的傳説。慶元年間,朱熹為避偽學案而流寓長溪一帶,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一日,從霞浦官道經行至金山村,其時天色已晚,正當朱熹飢餓難耐時,熱情好客的村人見朱熹年邁體衰,夜行不便,就留他住宿,並款以酒食。次日天明,朱熹欲向主人辭行,但主人見朱熹身體虛弱,便力挽他調養數日再走。調養期間,朱熹聞知村人正為籌建劉氏宗祠,派人多方尋找風水先生。朱熹見該村民風淳樸,感念其熱心挽留,便為他們指點選定村中一空坪地作為祠址,還按八卦方位進行了佈局設置。朱熹見整個村落倚北朝南,背倚屏峯,恰似金字之首的“人”字,村裏三條通道如“金”字之三橫,便建議增建兩座大門樓做為“金”字的兩點,併為其更村更名為“金山”。令人驚奇的是,劉氏宗祠門樓每當冬天寒冷季節時,地面上都會冒出陣陣暖氣。八百年來,祠堂雖然幾經修葺,但村人牢記祖訓,從來不敢移動門樓位置。也許應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那句老話,幾百年了,金山像一塊被世人遺棄的璞玉,靜靜地躺在崇山峻嶺之中,無人問津。一直等到了大力發展旅遊業的今天,人們終於發現了金山絕佳的旅遊資源,於是被開發為旅遊勝地,天天遊客絡繹不絕。
村口就是建於嘉慶年間的廊橋,廊橋橫貫雙溪匯流之上,村人稱之為“虎砂尾橋亭”。橋亭近旁就是著名的“金山大峽谷”景點入口處。從景觀護欄遠望,谷底瀰漫的雲霧上下翻滾,橫跨大峽谷的玻璃棧道,像一條長龍在氤氲的霧氣中飛動。一撥撥遊人陸續行走在玻璃棧道上,膽大的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大秀風姿;膽小的戰戰兢兢,步履蹣跚;有些微閉着眼,雖需同伴相扶,但表露的卻是一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拼勁。行走在泛着綠色的玻璃棧道上,可見高山的懸崖風景。觸手可及的雲朵和萬丈之淵的清音幽谷,讓人頓感似在凌虛的天街漫遊,置身縹緲的仙境。
沿谷口石階而下,花草幽香,沁人心脾。峽谷兩旁,古樹虯根盤結。懸崖千丈,絕壁如削,簾簾飛瀑,滔滔溪水。此時,我無暇顧及友人特指的景點:深不見底的“甕潭”,詭異迷離的“蝙蝠洞”,充滿神秘的“神仙戲台坪”和飛珠濺玉的“坑底大瀑布”。只見懸崖峭壁上有一“三潭疊瀑”摩崖石刻,逸跡遒勁,據説出自名家筆墨。疊瀑像銀河下瀉,閃耀着萬縷光輝。與金蟬潭的金蟬戲水,龍潭的青霧沖天相比,這裏的鴛鴦潭就顯得神奇多了。傳説這裏是仙女洗澡的地方。因仙女嚮往凡間生活,與一男子結為夫妻,不料被天庭察覺,至死不分離。後來,人們在仙女洗澡的地方發現了鴛鴦鳥,這應該是“只羨鴛鴦不羨仙”鴛鴦潭的由來。
沿途的美景讓人目不暇接。不遠處有許多遊人駐足於“提刀潭”景點,據傳五顯大帝在戲台坪看戲時,見奸人出現,氣憤得拿提刀一砍,戲台坪前面的山峯被一劈為二,然後把提刀扔下,提刀便化為一窪水,就是今天人稱的“提刀潭”。一線天就是猴洞,是兩座山之間的縫隙之中,道路極陡,除了階梯,很多地段還需用手攀爬,讓人望而生畏。遠望金山瀑布宛如一條白色玉帶,倒瀉石頭之間,順着峽谷,時而舒展,時而彎曲,時而含蓄,一路舞動,高歌歡唱。此時谷底溢出縹緲的白霧,瀰漫着整個峽谷,啼鳥聲聲,遠近呼應,整個金山峽谷恍若神話電影裏的神仙洞府。
八百年前的朱熹也許早就意料到此地必有一天會名聞遐邇,因此為其起名“金山”。隨着旅遊事業的不斷開拓,“金山”的品牌將會越來越響亮,必定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未來的“金山”將會變成真正閃閃發光的“金山”。
來源:今日福安
作者:鄭美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家鄉 為你呈現
福安電視台
- FATV -
臻藏 • 點滴 • 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