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1988年,電視連續劇《濟公》自登上熒幕以來便紅遍大江南北,其濟公的扮演者遊本昌先生以詼諧自如、妙趣橫生的表演贏得了公眾的一致好評,成為中國影視劇的經典之作。然而,在伴隨着該劇的熱播“活佛濟公”居住地杭州靈隱寺也隨之聲名遠播,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靈隱寺位於西湖西北面,在飛來峯與北高峯之間靈隱山麓中,這裏千峯競秀,萬壑爭流,是一處景色宜人的遊覽勝地。

由於靈隱寺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加之電視劇的渲染,後來就有遊客到杭州,不遊靈隱寺,等於沒到過杭州之説。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隱寺,人文景觀豐富,名勝古蹟眾多,已形成以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為主題旅遊勝地。可以説靈隱寺既保持佛教聖地的傳統風格,又符合現代旅遊文化的需要,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歷史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現如今人們在欣賞江南古剎同時,都會對靈隱寺一副懸掛了1700多年的對聯產生濃厚的興趣,因其藴含的哲理往往能幫助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1700多年的輝煌歷史,為杭州地區最早的名剎。靈隱寺的開山祖師為西印度高僧慧理和尚,當時他雲遊中國南方諸鎮,在來到杭州的時候,看見有一峯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峯前建寺,名曰靈隱。到天監三年(公元504年),由於梁武帝蕭衍痴迷佛教,便下詔全國“舍道歸佛”將佛教奉為國教,隨即名剎靈隱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睞,賜田擴建,香火十分鼎盛。

經過南朝梁武帝時期之後,初創的靈隱寺的規模稍有可觀變化,但伴隨梁朝的滅亡,靈隱寺也遭遇到歷史上兩次巨大浩劫!北周武帝年間,宇文邕對佛教不感冒,甚至一度宣佈廢佛,並下令僧徒還俗,焚燒法器佛典,將寺廟充作公產,而此次法難也稱為北周武帝滅佛。兩百多年後,唐武宗李炎也發起了“會昌法難”,下令全國廢佛並禁佛,靈隱寺噩運難逃,寺毀僧散。而通過這兩次歷史上著名排佛運動,給當時寺院打擊很大,僧人們還俗的還俗,隱居的隱居,致使靈隱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五代十國時期,國家雖然處在動亂不安的階段,但偏安於東南的吳越國卻遠離中原紛爭,吳越王錢繆極為推崇佛教,在位期間不斷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門禪壇的詩詞文章也層出不窮。一時間靈隱寺得到擴建,僧眾最多時竟有三千人之多,常有異邦僧侶前來取經。南宋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又常幸駕靈隱寺,主理寺務,並揮灑翰墨。到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因香火鼎盛便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 自此之後,靈隱寺名聞遐邇,已成天下禪宗聖地,海內外佛教信徒紛紛前來探求佛法。

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立志重建,廣籌資金,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歷十八年之久。梵剎莊嚴,古風重振,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駕幸靈隱寺則賜名 “雲林禪寺”。新中國成立後,靈隱寺也曾多次進行大規模整修,使這座千年古剎,法幢高樹,海眾安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可以説被譽為千古聖地的靈隱寺,自古就有許多奇人異事、王侯將相、達官貴族都慕名而來燒香禮佛。在往來靈隱寺間,很多人都會對靈隱寺堂前懸掛的一副對聯產生興趣,因為這副楹聯經歷了1700年的風雨,曾幫助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出人生低谷。這副名聯就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語言樸實無華雖短短14個字,但卻透漏出了人生處世的真諦,後被無數人奉為座右銘。

而對聯之意在於勸告世人要懂得知足常樂,人生才能豁達又自在。人生在世不會事事順遂心意,倘若萬事能求一半順心,人生自然經常笑口常開。其實世上並沒有太多煩惱,煩惱大多來自我們的內心,想太多卻實現不了,所以才會鬱鬱寡歡。在千百年前古人早就看透了這個道理,辛棄疾詞《賀新郎·用前韻再賦》就有言:“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宋人方岳也有詩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的確,世上哪來的十全十美之事?而這幅對聯點睛之筆就是“半稱心”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告誡我們人事繁雜,若事事都講求"半稱心",則事事皆可滿足。古人云:凡事忌滿,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人都是有貪慾的,我們的想要的太多了往往最後都是一無所有,所以這個下聯就是警示人這一生不要太貪心。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曾經説過:半稱心是中國人最好處世態度,“半半哲學”是將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糅合起來的一種中庸的處世態度。

萬事只求半稱心,你保持一顆半稱心,就是對圓滿跟成功不抱有執念。這樣當困難跟不幸來臨時,你就不會被苦難所打到,當好運跟成功來臨時,你也不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其實只求“半稱心”,人生才更容易成功。被譽為滿清第一重臣的曾國藩,他的格言便是“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並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闕齋”,意思是持滿戒溢,知足自省。而正是秉持着這樣萬事只求半稱心的思想,他才能在位極人臣,手握重權之後安然退隱,安享晚年獲得文人最高諡號“文正”。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最後我們要説,“半稱心”並不是沒有追求、沒有目標的表現,也不是消極無奈、暮氣沉沉,而是一種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馬雲老師曾在演講中説過這樣一句話:“也許你今天是最好的,但是未必明天還是最好;今天也許你是最差的,但是社會給了你很多機會,只要你能把握,只有努力,總會有機會。”意思是説順境時保持清醒,不被榮耀衝昏頭腦,今天如意,日後未必如意;逆境的時候也不要垂頭喪氣,機會總是會有的,越是逆境就越要懂得冷靜、樂觀。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

人生正是由這諸多不如意構成的,正如智者所言:“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願以償。”這段話恐怕也是對“半稱心”狀態的另一種概括和總結。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可以説靈隱寺懸掛的這副對聯,乃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幫助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在人生路上的時候,要想開點,知足常樂,調整好心態,如此一來,你才能生活得越來越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8 字。

轉載請註明: 靈隱寺一副對聯,懸掛了1700年,幫無數人擺脱迷茫走向成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