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我國古代最宏偉的軍事防禦建築工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在我縣西北部之渡口堡、西洋河一帶,有一條沿山脊蜿蜒起伏的長城,是明朝萬曆年間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全長70餘里,沿長城置有敵台、烽火台59座。
這段長城的建築形式有毛石幹砌、土石混築、土夯築及山險牆等,是我縣長城中最早的長城。
城牆為軍事防禦的主要設施。
依山勢地形起伏而建,其工程登高負重,極為艱辛。然而古代勞動人民,竭盡聰明與智慧,精心營築,一絲不苟。依山採石壘築,平地夯土而成,利用山崖峭壁為天然屏障,使山川溝壑相接,形成一條曲折起伏的防禦線。其建築均呈梯形結構,大致可分三種:
一、是在牆體兩側以毛石壘築,內以碎石、黃土填充。其底寬3.3至3.5米,頂寬0.3至1米,外高4.3至5米,內高2.3至2.7米,此種形式的長城佔多數,長達17847米,其中自然倒塌了13211米,保存較好的有4636米,位於東洋河至趙家窯村北山一帶。
二、是牆體外沿用石塊砌成,內為夯土,底寬4至5米,頂寬3至3.5 米,外高4米,內高2米,這種形式的長城在我縣僅有1266米,位於桃溝村北。
圖文:懷安文化旅遊
排版:文旅張家口
【來源:文旅張家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