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無真正的歷史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休閒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國歷史的長河自三皇五帝伊始,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唐宋明清等等朝代更迭。

中華文明有着萬國朝貢的輝煌,亦有過帝國飄搖的動盪,雖歷經磨難,卻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

然而,面對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世界唯一存續至今的文明古國,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卻令人驚訝地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並無真正的歷史。

黑格爾歷史觀

黑格爾是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思想被認為是19世紀唯心主義運動的巔峯,深切地影響了後世如存在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等諸多哲學流派。

黑格爾認為歷史,不僅僅只是一種時間上的延續,而是一門能夠解釋人類活動進程的學科。在《歷史哲學》一書中,他形容世界歷史應如太陽一樣,有規律可循,經過幼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時代,是時代向前發展的動力與軌跡。

簡而言之,他把歷史看作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有規律的過程。

對於中國的歷史,他在著作《法哲學原理》中如是道:“中國從本質上看是沒有真正的歷史的,它只是君王覆滅更迭的不斷重複罷了,任何進步都未能從中誕生。”

此書在1821年正式發表,那時道光皇帝剛剛登基,中國依然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

在黑格爾眼中,幾千年的中國更像是一個賭場,由惡棍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底層人民不過是炮灰總做祭品,“中國任何一次的變革都不曾改變這個現實”。

他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客觀存在和主觀自由的統一消弭了二者間的對峙,所以改變無從發生。

一種亙古不變的東西轉而代替了真正的歷史,中國徘徊在世界歷史格局之外,只能等待着若干因素的誘發,才可以得到積極的進步。

帝制循環

自秦朝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封建君主統治時代。在政治方面,推行郡縣制,通過皇帝任命大臣的方式分級分類管理地方。在經濟上,實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土地兼併、氣候減產、蠻族伺機入侵等原因交織,時常導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貧富失衡,成為每一個王朝盛世揮之不去的衰亡夢魘。

失去收入來源的農民在苛税之下生活難再,因此揭竿而起,推翻舊王朝的統治,擁護新王,於是政權更迭,又一輪的輪迴開始了。

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中江山易主,王朝更迭卻並無觸及社會根本的變革發生。相對於西方較為短暫的中古時期,中國的封建帝制在農耕文明的滋養、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穩固千年。

帝制下的王朝更替如此相似,黑格爾據此認為中國所經歷的君主覆滅和再生不過是一種簡單重複,不具備人類社會活動進程從低級向高級運動的特徵,因而這種野蠻的週期性重複和循環不足以稱之為歷史,國家的延續不過是時間上的流動。

其本質是靜止的。直至最後清王朝的終結,這種社會變革的進步也並非從內部產生,而是來自外部因素的影響,似乎也側面驗證了黑格爾的觀點,當然那時他早已與世長辭。

不全面地認識

黑格爾的觀點雖有其合理性,卻也有侷限性。他過分狹隘地認為只有促進社會的才是歷史。然而延續千年的文明自有其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精彩之處,並不應該被單一的標準否定。

更何況照這樣理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推動了西方武器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為西方社會的發展打下基礎,那麼所謂的“無真正歷史”顯然成了悖論。

此外,由於他出生在工業革命之後,那時的歐洲資本主義已然誕生,並且靠着先進生產力製造出的裝備掠奪全球財富,完成了自己早期血腥的資本積累。

他僅僅對比了中西方的發展速度,忽略了封建社會下的中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不同於西方採取劫掠資源這種不道德的方式才獲得了迅猛發展。

同時他並沒有注意到明朝中後期,中國也曾擁有過資本主義萌芽,脆弱卻也在緩慢發展。

以至鴉片戰爭之後,當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時,它所面臨的並不是類似其他殖民地那樣一塊“反抗資本遷入”的處女地,而是可以享有現成的僱傭關係和市場。

另一方面黑格爾生前並未到訪過中國,他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基本來自於某些探險家和傳教士的著作,這些作品本身帶有主觀性,描述比較片面,未必足夠準確。

事實證明,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羣雄競起,人才輩出,那些在科技、藝術、人文等等方面的成就不可勝數,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歷久彌新。

此後中國在小農經濟解體後,走上工業化道路,面對諸多暗箭明傷,在岌岌可危的困境之中奮發圖強,短短四十年間幾乎趕上了西方數百年的發展。

理性懷疑

荀子云:“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我認為與其否定中國歷史,不如説中國歷史只是缺乏一定高度的自省精神。譬如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雖確有反思,但只侷限於器物層面,未能觸及封建桎梏的根本。

在未有思想層面的高度自省前,不管有多少改革家嘔心瀝血,卻都逃不過相同原因導致的革命夭折。直至若干年後,五四文化啓蒙運動的興起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科學懷疑的態度、理論批判的思維才開始形成公民意識的雛形,奠定了現代化的基礎。

理性懷疑精神對於文明而言是在重壓下蓄力,於野火中涅槃的前行動力。對於個人來説,做一根有思想的蘆葦則是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依然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物換星移,先賢的話語還歷歷在耳畔,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的歷史需要我們在不斷自省中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