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西禾源河風光。
林佩華攝
我的家鄉有一條河,名叫禾源河,那是江西贛江的一條小小支流。它由山溪、洞溪、黃背三條小溪合流而成,由南至北,流入泉江、贛江後,最終注入鄱陽湖。這三條小溪分別發源於羅霄山脈中段的三座大山,山上藴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
我家就在禾源河畔的一個秀麗山村。我至今記得,嘴饞的我,常常會跟着父母在清澈見底的河裏洗果蔬,春洗枇杷和梨,夏洗黃瓜和李,秋洗紅薯和柿子。父母一邊洗,我一邊吃。那種剛從岸邊果樹上、地裏頭採摘下的新鮮果蔬,在清涼的河水裏洗過即食的鮮美滋味,我至今想起來都會流口水。
長大一些,這條河便成了我和小夥伴們玩耍的地方。那個年代,沒有什麼電子玩具,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就是爬樹玩水、彩蝶蜻蜓、蛙喧蟬鳴、魚蝦泥鰍,在天光雲影下編織五彩斑斕的童趣。
每年一放暑假,我和小夥伴們就開始在禾源河盡情嬉戲。白天,在河邊戲水;晚上,大家用稻草紮成草船,船上插半截點着的蠟燭,讓其隨波逐流,玩“火燒連營”“草船借箭”,不亦樂乎!
我最難忘懷的,是在禾源河裏學會了游泳。在三條小溪的匯合處,有個齊腰深的水潭,潭水碧綠碧綠,清澈得可以看見潭底游來游去的魚蝦。潭岸邊有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樹上有條手腕粗細的枝丫貼着潭面。我兩手抓住樹枝,兩腿上下使勁打水,一週後,雙手鬆開樹枝,改在河裏划水,整個身子藉助水的浮力,便可以自由游泳了。
離家參加工作多年後再回家鄉,發現禾源河變了,鄉親們不敢再親近它。一打聽才知道,上世紀90年代,禾源河發源地的三座大山有兩座用以開採大理石。沿河20多公里開設了30多處大理石採礦點和加工廠,還開辦了造紙廠等一批企業。這些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污染。尤其是大理石加工廠,石漿、石粉和邊角料等廢水殘渣直接入河,使河牀一天天變高。河水變得濃稠,河裏的魚、蝦、蟹、龜等沒了蹤影。有些沿岸村民,選擇了搬離。我小時候揹着竹簍可以下河捕魚捉蝦,捧起河水能夠直接解渴的快樂情景,成了遙遠的記憶。
這幾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家鄉有了明顯變化,禾源河又泛起了盈盈清波。
不久前,我回到老家,漫步禾源河畔,只見幾十家大理石加工廠沒了蹤影。當年助力我學會游泳的古香樟,依然枝葉婆娑,綠蔭如蓋,偎依着碧波盪漾的水潭。放眼河流兩岸,“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隨處可尋。不遠處的河心灘上,一叢叢蘆葦隨風搖曳。河水在藍天的映襯下,更加清碧,有時還能見到小魚小蝦游來游去。石砌的河岸被陽光照得暖暖的,偶爾會有成羣的白鷺、灰鷺、牛背鷺、翠鳥站在上面曬羽或尋機覓食。附近的村莊,房前屋後都建起了小型菜園、花園或果園。特別令鄉親們引以為傲的是,在禾源河發源的三座高山上,都建起了風力發電機,沿河安裝了不少光伏發電板,村村户户都用上了太陽能照明燈。在地處下游的禾源衝還建起了百米高的大壩和水力發電站,河兩岸修建了供遊客行走的棧道。村民們説,禾源河變清了,生態環境改善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我走在大壩上,邊走邊瞧,為禾源河的變化而感慨。同行的禾源鎮工作人員告訴我:這些年,鎮村兩級實行河長制,搬走了幾十家污染河水的鄉鎮企業,實行“誰採礦、誰砍樹,誰復綠”的責任制;每年春天,村民都會去禾源河的發源地和沿河兩岸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生態環境;沿河配齊了河流、水庫的巡查保潔員,及時清理水面垃圾。這樣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河水能不復清嗎?
又是一個明媚的春天,我來到禾源河岸邊。一羣鴨子跳入碧波盪漾的禾源河,激起朵朵浪花。我凝視着浪花,它彷彿在向我微笑,向我歌唱,歌唱禾源河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