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間||寄情於青綠之間

山海間||寄情於青綠之間

孫秉偉

淺夏時節。我慕名來到嶗山區鰲山衞鳳凰村,在一個被盛開的粉紅薔薇花和一樹濃綠掩映的簡樸農舍裏,見到了李繼偉先生。早就耳聞這位嶗山摩崖石刻拓印家,帶領一個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幾年來為搶救、保護嶗山石刻、弘揚祖國曆史文化,不畏艱難,殫精竭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已是不惑之年的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青島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精瘦幹練,留着長長的頭髮,在腦後還扎一個刷子,蓄着鬍鬚,頜下稀溜溜的幾根山羊鬍子,着一身土布衣裳,風趣而謙和,活脱脱就是一副岸然道貌。一雙明亮的眼睛閃爍着聰慧還多少有些深沉的目光。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睿智的學者,可透視出來的那份瀟灑、脱俗、恬淡、飄逸,又加上了幾分山中道人的清淨高遠。

一杯嶗山綠茶飄逸着清香,我聽李繼偉侃侃而談。

這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早年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國畫專業,畢業後幹了十多年玻璃工藝。他對於位於青島東部的嶗山情有獨鍾。這座海拔1132 米、聳立在祖國漫長海岸線上的“海上第一仙山”,號稱道教第二叢林。山海、天象、山林、綠水、奇峯、怪石、人文勝景構成了雄偉壯美、離奇多變的旖旎風光。它不光是旅遊名山,也是文化名山和書法名山。悠悠青史,歷代文人墨客、達官學者為嶗山留下了刻石將近1000處。對研究嶗山乃至青島的整個歷史有着很高的價值。

山海間||寄情於青綠之間

在數次登嶗的過程中,他常常“按圖索驥”,驚喜萬分見到那些被歷史風塵掩蓋的諸多摩崖石刻,獨自撫摸着這些石刻,疏捋着石刻的歷史紋理,想象着古往今來的那些文人騷客,或一乘小轎或一頭小驢或一架小車,或皂色漢服或褒衣博帶或幞頭長靴,與一書童相伴,穿行於青綠之間。沐浴清風品茗,暢飲瓊漿玉液,即興大發詩情,飽蘸激情揮墨。爾後墨寶由匠人精心雕琢得以傳世。

當他陷入浮想聯翩的時候,卻屢屢看到那些起始於西晉,延續到唐、宋、元、明、清、民國和建國後,至今聳立於山海之間的那500多處摩崖石刻,經歷着日曬、風吹、雨淋、霧蝕。由於年代悠久,加上人為的原因,許多石刻已殘缺不全,有的已慘遭毀壞,甚至成了山民的鋪路石,這讓他感到十分痛心和不安。

2007年 “嶗山摩崖石刻羣”申報參與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評審,同年啓動了“拓印嶗山”工程。承接下任務後,李繼偉和團隊夥伴們經過幾次討論研究,制定了周密的拓印計劃、嚴格的團隊活動紀律、各負其責的分工。他們肩揹着拓印石刻用的工具,手裏拿着攀巖工具,穿戴上防護衣帽,每天清晨出征,按照當日的計劃來到一處處摩崖石刻。一絲不苟地完成四道工序。第一道 “浸紙”。山中多清流,李繼偉就近把提前摺疊成若干方塊的紙張浸入溪水中,輕輕地逐頁濕透、瀝水,人與自然的靜默交流,在此刻和諧至美;第二道 “貼紙”。清理摩崖石刻後雙手將濕紙提起慢慢展開,然後準確敏捷地平貼在刻石上面,再用棕刷和打刷將紙刷勻封牢。手藝活孰輕孰重,全憑經驗和感覺,李繼偉動作嫺熟利落,給夥伴們做着示範;第三道 “上墨”。待貼紙乾透後開始用自制的粉筆頭大小的小墨刷着墨,這可是個考驗耐心的活兒,着墨時要輕要勻,隨着字跡和圖案凹陷,用合適的力度拍墨,一點一點依刻石的質地與方向,這樣最後的成品才黑白分明,紋理清晰;第四道 “揭取”。這道工序看似輕巧實則考驗力道,在拓片款款落下的剎那,李繼偉和夥伴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如同白衣天使在接納一個新生命問世,內心無比甘甜,非常有成就感。

山海間||寄情於青綠之間

拓印摩崖石刻,比普通的碑文拓印更有難度。李繼偉先後解決風口吹紙、字體朝下等難題。陰雨天不能幹活,就往山裏面深處去尋找石刻。有可能一走一天,中午還沒吃飯。休息時就在山上找一塊空地搭起帳篷。嶗山裏的蚊子,滿頭滿臉地撲,叮咬人特厲害。一腳踩下去,感覺軟綿綿的,仔細一看是一條蛇。嶗山的天氣多變,有時上午還是烈日暴曬,下午突然間就是風雨奏鳴曲。這幫年輕人“樂在天涯戰惡風”,以頑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用這種原生態的方式,一點點、一筆筆、一劃劃、一字字地拓印着,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着拓印知識,提升着認知,熟練着技能,收穫着“碩果”。

讓李繼偉嚮往已久的是“山海奇觀”四個大字題刻。它正面鐫刻在高近10米的砥柱石上,每個字近3米見方,在至解放前嶗山的所有石刻中,為字體最大者。當年在題字時,已經把石塊中部所需的區域磨平了,磨平的石塊相對來説風化得慢一些。大字書寫蒼勁有力,較有深度,凹陷的字跡依然非常清晰,紅色油漆已剝落點點。

作為硬骨頭來啃,李繼偉專門琢磨出了一套吊索拓印石刻的絕技,用攀巖的方式進行拓印。攀巖的繩子承重是兩噸半,非常安全。只需要找到合適的AB點,做兩個點的固定就可以了。他們都化身成為“蜘蛛俠”,憑藉豐富的經驗,時而攀巖,時而速降,巧妙應對石刻的不同位置。相對於搭建腳手架拓印的傳統方式,這樣既節省了成本,也有效保障了拓印者的人身安全。四個大字用了百張大宣紙,上紙、拓實、上墨、揭紙……正值酷暑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燒。身繫繩索,懸在石壁前一整天,汗水濕透了衣衫,把眼睛沙得佈滿紅絲,皮膚曬得黝黑爆皮,李繼偉和團隊成員們全然不顧,齊心合力奮戰,“山海奇觀”終於拓印完成。他和小夥伴們在夕陽的餘暉裏,擦拭着辛勤的汗水,觀賞他們親手拓印下來的高3米多,寬十幾米的四個大字,書香嫋嫋,熠熠生輝,格外蒼涼遼闊!

拓印嶗山石刻,不僅是為了保護現有石刻,李繼偉團隊結合史料以及多位專家和民間人士提供的有效信息,不斷髮現新的石刻。在寂光洞裏有清代的即墨知縣劉錫信所作的兩首絕句,書法甚佳,刻工卻淺,已有多處辨識不清。此處石刻有十幾個字漫漶不清。這兩首詩中,一首描寫了眺望田橫島懷古幽思,感慨田橫五百士的忠義佳話,另一首記載了徐福東渡的事。繼續前行,“聽濤”兩個紅字引人注目。這是上世紀30年代的石刻,描紅時只能看到大字,左側的落款看不清晰。但是拓印下來,可見‘宿松黃葉邨’的落款。

在嶗山白龍洞前,有一塊非常大的摩崖石刻,這是丘處機寫下的二十首有關於嶗山的詩句,都是真跡。這塊摩崖石刻距今已經有八百年的歷史。

嶗山太清宮內,新發現了明代海印寺藏經跋碑,當時史志裏沒有記載,這塊碑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裏。後經考證,這塊跋碑是明代萬曆十五年御製的“記事碑”,屬於重要文物。

地處海拔1000多米嶗頂巨峯的慈光洞,相傳為明代高僧憨山大師隱身修煉之地,甚為重要。李繼偉彎腰貓在慈光洞中,仰頭作業,洞中昏暗,幾番辛苦收穫了一幅完美的弧形拓片。

山海間||寄情於青綠之間

時光荏苒。春風夏雨,秋霜冬雪,記錄着李繼偉近10年來近百次登嶗拓印記錄;林深路滑,山路漫漫,留下了他的踏實足跡;山巒巍峨,奇石怪巖,見證了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決心;松濤滾滾,雲霧飄渺,聽到了他置身仙境的興奮吶喊;劍峯千仞,林高道幽,領略了他不懼艱難瀟灑前行的風采;蚊蟲叮咬,毒蛇突現,考驗了他的“英雄虎膽”;雷電交加,暴雨驟至,鼓勵着他的“不墜青雲之志”;烈日暴曬,口乾舌燥,磨礪着他堅忍不拔的毅力;腰痛腿痠,疲憊不堪,錘鍊着他的“踏遍青山尋石刻”的不屈鬥志。

他陸陸續續地將嶗山摩崖石刻和碑刻總計200多處拓印成功。其中有唐代的“採藥山房”、“祭山求仙石”、“孫曇像”;清朝的“華峯福地”、“普同碑”、“寂光洞”、“望福島絕句”等20餘處;民國時期的“壯遊”、“南無觀世音菩薩”、“聽濤”、“那羅延窟”等10多處;現代的“於七碑陽(陰)”、“禪”等多處。海印寺藏經跋羣、徐世昌詠嶗詩、清朝學者劉錫信詩刻以及清朝巡撫徐績《嶗山觀日出記》都非常珍貴,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尤顯珍貴。目前,這些拓片已經在青島市博物館裏珍藏。

臨別,我看到了一幅照片,是著名美術大師黃永玉老先生80歲那年來到嶗山,佇立山水之間與李繼偉的一張合影。畫面 “只此青綠”,美不勝收。我想,李繼偉把一腔熾熱的家國情懷寄情於青綠之間,他完成的一幅幅拓印作品在向人們述説着那些久遠的歷史故事,凸顯着千年滄桑。這些“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在為嶗山璀璨的歷史文化、為李繼偉一眾年輕拓印者展現的時代風采而謳歌。

作者簡介:孫秉偉 中共黨員 大本學歷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青島市琴島作協會員、原青島鐵路文聯秘書長,系青島市文聯第六屆委員。

壹點號浮山書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95 字。

轉載請註明: 山海間||寄情於青綠之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