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編者按】

十餘年裏,在加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征途中,遷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體化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昔日“鋼鐵之城”華麗轉身為“北方水城”,“生態綠”取代“鋼鐵灰”成為遷安的城市底色。

【主文】

坐觀光火車穿越花廊、乘高空熱氣球俯瞰修復後的礦山變景區、走“步步驚心”網紅高吊橋……剛剛過去的國慶節長假,位於河北省遷安市蔡園鎮的金嶺礦山傳奇景區,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遊客人數達近3萬人次。“誰會想到,幾年前這裏還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隨着我們項目一期3300畝生態工程的基本完成,這裏不僅變得山清水秀,生態效益也初步顯現。”對於家鄉的變化,金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民欣喜不已。

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遷安鐵礦石資源總儲量達27.2億噸,位居全國縣級城市首位。依礦而起、因鋼而興,鐵礦開採成就了遷安輝煌:它是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縣榜單中的“常客”,也是河北省唯一一個GDP超過千億的縣級市。然而,這也造成了14.8萬畝廢棄礦山的“生態欠賬”。

十餘年裏,在加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征途中,遷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體化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昔日“鋼鐵之城”華麗轉身為“北方水城”,“生態綠”取代“鋼鐵灰”成為遷安的城市底色。

治山:廢舊礦山“披綠生金”

今年夏天,遷安金嶺礦山傳奇景區的數十畝雞冠花競相開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指導下種植的四十多種中草藥也迎來了豐收,不僅扮靚了田間地頭,也為附近村民找到了一條產業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金嶺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民介紹,金嶺礦山位於遷安工業重鎮蔡園鎮劉莊子村附近,這個村也是他的家鄉。2017年,在政府引導下,他組建了礦山治理公司。

廢舊礦山如何才能“披綠生金”?李民最終將目光落在廢棄石灰礦上建起的加拿大布查特夫人花園。他決定借鑑國外經驗,將土地復墾、廢棄礦山再利用和生態公園建設結合,發展休閒體驗、現代農業、工業旅遊、濱水娛樂等六大新業態。

李民介紹,金嶺礦山項目規劃面積10140畝,計劃投資8.5億元。截至2022年,一期工程完成投資4億元,修復原有山體4座,建成1條年處理礦山廢料600萬噸生產線,回填礦坑復墾造地500餘畝。新增景觀河道1500米,栽植白皮松、美國紅楓等樹種14萬餘株,海棠、櫻桃等果樹萬餘株,生態修復面積達3300畝。同時,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春生教授課題組成功簽約後,目前已栽培雞冠花、黃芪等260餘畝。

經過五年建設,現在的金嶺礦山傳奇景區,不僅是遷安新興的田園綜合體旅遊景點,成為區域鄉村振興的龍頭企業,還被評為遷安市研學旅遊示範基地、唐山市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並與高校合作,建成了河海大學社會實踐基地和北京中醫藥大學試驗田研究基地。

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9月6日,在投資8.5億元的遷安市金嶺礦山生態園,遊客正在觀賞多彩秋景。馬振祥 攝

“金嶺礦山的成功修復,是遷安市推進全域礦山治理的縮影。”遷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王大江介紹,面對礦山修復治理的難題,遷安市摒棄“為治而治”,堅持“政府引導、綜合治理、企業為主、市場運作”,構建了礦山修復治理、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環保特色產業導入一體化推進機制。近年來,遷安已成功探索出“礦山修復+休閒旅遊+現代農業+綠色建材”等模式,推動宜耕則耕、宜遊則遊、宜材則材,完成礦山修復綠化及復墾土地3萬餘畝。

“通過工礦廢棄地復墾,不僅極大緩解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高質量項目也得以快速推進,並吸引了民營企業家跨界轉型,助力生態特色環保產業形成綠色‘增長極’。”王大江表示,2019年底,遷安市被確定為50個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之一,新建礦渣水渣生產線、建材產業園等項目正加緊推進,礦山固廢正轉化為資源優勢,變身新的“聚寶盆”。

治水:20餘年堅持全流域“一盤棋”

礦山披“綠被”,污水又如何變清波?和礦山治理一樣,遷安市把“水”也當作轉型發展的寶貴資源,明確提出建設“北方水城、美麗遷安”。

眾所周知,相較於我國南方河流密佈,北方水系相對較少。但是,遷安境內卻有着灤河、青龍河等16條河流,過境水量達10億立方米,其中灤河更是由西北向東南斜穿遷安全境。

“可是這些河流,在我們的記憶中並不美好。”家住灤河附近的鄭宏偉年近五旬,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遷安人,他回憶,由於淤泥和尾礦砂在河底堆積,灤河水質發黃,旱季河道乾涸,雨季澇災不斷。上世紀90年代末,灤河一帶還經常是晴天塵、雨天淹,居民不勝其擾。

本世紀初,遷安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對灤河遷安市段進行重新規劃和治理,修復灤河自然生態,根治水患。20餘年時移世異,但這盤“棋”一直在下。2008年11月,灤河生態防洪工程完工。2015年12月,灤河綜合開發治理工程完工。

截至目前,遷安已完成投資105億元,在灤河上通過河道擴挖,形成了16平方公里的水面,一座座拱橋相連各島,宛如一串珍珠項鍊鑲嵌在遷安西部,熠熠閃光。

“灤河生態防洪工程先後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遷安市水利局灤河生態防洪工程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長趙洪亮介紹,2020年,遷安沿着灤河修建的濱河緩衝帶完工,10多公里的沿河健身步道幾乎成為每名遷安人的必到打卡點。

“如今的灤河水天一色,蘆葦叢邊常能看到上百隻水鳥飛過,美極了。早晚到河邊鍛鍊,是我每天的‘必修課’。”鄭宏偉説。

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碧水環繞,綠島棋佈的遷安城市美景。 蔡常穎 攝

為了不斷擦亮“北方水城”的名片,近年來,在20餘年持續實施以灤河流域生態修復為主的治水興水工程同時,遷安堅持全流域“一盤棋”,2020年全力實施“全域治水、清水潤城”工程,總投資22.197億元,包括河道綜合治理、水源涵養和供水、“鄉村振興”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此外,對境內16條河流進行“一河一策”編制,進一步貫通水系水網。

遷安還配套建設了黃台山、佛山、龍山三個文化主題公園,與三里河生態走廊一起形成了以山為骨、以水為脈、以文為魂,山水融城的獨特城市景觀。

治氣:超低排放的“遷安方案”

近日,在首鋼股份公司遷安鋼鐵公司智能化生產環保調度中心,在線監測排放數據實時顯示重點排放源顆粒物小於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小於2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小於30毫克/立方米,不僅達到國家超低排放標準,而且滿足地方制定的更加嚴格的特排限值要求。

“超低排放線就是企業的生命線。”首鋼遷鋼環保部部長程華回憶,2018年全國“兩會”提出推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國家生態環境部在發佈會上表示,首鋼遷鋼是世界上首家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業,使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成為可能。

程華説,為實現超低排放,公司提出“優先源頭治理、引進先進工藝、自主技術創新”理念,2018年就累計投資16.5億元,確定並實施了70個深度治理項目。例如,投資3.4億元全面實施料場封閉,建成配有洗車裝置的原料棚17個,總封閉面積18.06萬平方米;建成總貯存量14萬噸的燒結礦筒倉,消除燒結礦落地倒運等。

“我們還構建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程華解釋,公司以環保責任制為基礎,成立了專職環境保護部門和管理委員會,建立17項環保專項制度,並組建以公司副總為組長的檢查工作推進組,形成多層級、多角度的監督檢查反饋機制。

據瞭解,首鋼遷鋼超低排放系列技術形成的科技成果,共獲省部級(行業)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一等獎3項。“這為鋼鐵行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遷鋼方案”,程華説,截至目前,寶鋼、太鋼、馬鋼等200餘家鋼鐵企業、近3000人次到公司開展超低排放調研、交流。“遷鋼方案已走出河北,成為全國鋼鐵行業的學習範本。我們還成立了遷安首鋼冶金科技有限公司,配合當地生態環境部門開展鋼鐵環保檢查,完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回頭看’現場幫扶提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檢查等重點工作,助力提升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為國家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遷安市民在黃台山公園鍛鍊。梁玉水 攝

“2021年,遷安PM2.5平均濃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刷新最低紀錄;優良天數為276天,同比增加21天,創歷史新高。這樣的成果,離不開所有像首鋼遷鋼這樣的‘治污先鋒’的支持。”唐山市生態環境局遷安市分局稽查專員劉大友介紹,2013年以來,遷安市針對鋼鐵、焦化、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累計投資163億元,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綠色工廠6家。

同時,投資21.95億元推進“公轉鐵”,接軌建設鐵路專用線5條,年可減少公路運輸87萬輛次,減排顆粒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近1萬噸,並對7條重點道路實施新改建和綠化提升。科技助力執法檢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綜合運用“污染源在線監控”“分表計電”“遠程執法”“污染源視頻監控”“無人機飛檢”等信息化、智能化監管手段,開展非現場執法、精準執法,對污染問題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

治城:“300米見綠、500米進園”

“回家發展吧,咱遷安越變越好了。”在家人多番“温情轟炸”下,26歲的王俊博離家數年後,於去年回遷安就業。一年來,他的生活可謂相當多彩。“我家附近的黃台山公園不僅景色好,健身設備也很齊全,有腹肌板、高空單槓等,這對有鍛鍊習慣的我特別友好。前幾年,公園附近開了一個夜市,各類手工藝品應有盡有。週末還能和同事去新開的中唐·天元谷體驗原汁原味的燕趙民俗文化。”王俊博告訴記者,每次登上軒轅閣,遠眺遷安山水美景,他就很慶幸自己選擇了回家。

王俊博所説的中唐·天元谷,位於遷安市灤河文化產業區。“這個產業區可以説是‘無中生有’的園區。”據產業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任順介紹,遷安市堅持規劃領先、建設在後,依託城市現有的山水脈絡,確立了“一河兩區兩城”的城市空間格局,即以灤河為生態核心和特色景觀,以河西區為產業支撐,以河東區為服務依託,打造灤河生態城和右岸新城。灤河文化產業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任順説,灤河文化產業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政府列為全省十大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目前,落户園區項目共27個,其中文化旅遊類項目16個,春瑞書院、中唐·天元谷、無人機等9個項目開放營業;醫療康養類項目4個,其中中醫院已投入使用,協和園頤養中心正在加快建設;教育培訓類項目7個,其中四高中、第八實驗小學已投入使用,市委黨校遷建項目即將交工使用。

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長城腳下的遷安市大崔莊鎮樓子山村秋景如畫。李彬 攝 

“同時,遷安還持續開展公園綠地的建設提升工作。”遷安市城管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康繼順介紹説,近年來,五度蟬聯“國家園林城市”的遷安,公園綠地已從量的擴充轉變到質的提升,整座城市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進園”的綠化格局。截至2021年底,遷安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已達1997.1公頃,102個公園綠地在城區內星羅棋佈,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逐年增長,分別達到42.75%、44.38%、14.88平方米,已超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考核指標的要求。

針對居民社區、單位庭院等公共空間,遷安市則實施精準“補綠”,陸續對全市108家單位庭院全部進行綠化改造,單位庭院達184.04公頃,廣泛開展“十萬株綠樹進社區”活動,實現舊社區綠化改造達標率達到80%以上,新建社區綠化面積嚴格控制在35%以上,先後建成了一批舒適宜人的現代居住社區。

【同題問答】

遷安新市民 賈建菲

新京報:這十年,遷安有哪些變化令你印象深刻?

賈建菲:我2010年在北京讀完大學,通過校招來遷安工作。如今,遷安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説到遷安變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科學的城市規劃和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300米見綠,500米進園”給居民帶來的幸福感是實打實的。

新京報記者 揭明玥  通訊員 王志國 彭月娟 梁玉水

編輯 胡杰 校對 付春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66 字。

轉載請註明: 遷安生態治理:水韻鋼城 書寫“兩山”答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