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霽清軒的基本概況
霽清軒位於頤和園東北部,萬壽山東麓諧趣園之北,與諧趣園一南一北前後緊鄰,均為頤和園的園中之園。建園之初二者本為一體,因效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而建,因此所以被稱為惠山園。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惠山園“園門西向,門內池數畝,池東為載時堂,其北為墨妙軒。園池之西為就雲樓,稍南為澹碧齋。池南折向東為水樂亭、知魚橋。就雲樓之東為尋詩逕,逕側為涵光洞。迤北為霽清軒,軒後有石峽,其北即園之東北門。”
霽清軒佈局精巧,南入口為垂花門。垂花門以北穿過院落為正殿霽清軒,霽清軒面闊3間,硬山頂,建築面積114.2平方米。霽清軒向西沿遊廊直達西殿清琴峽,清琴峽坐西朝東,面闊3間,硬山頂。清琴峽的西南側有硬山頂西房3間、北有2間。北側有西北房3間。院中在山石上建四方亭1座。霽清軒正殿東有29間轉角爬山遊廊,與兩側建築、前後廊相接。軒北有10間爬山廊,廊間有1座重檐八角亭。東院牆的西側有3間硬山頂東房,曾為清代軍機處。南套院南、北各有3間硬山頂建築,曾為清代酪膳房。八角亭的東側還有3間歇山頂南房。庭院的中心有天然石峽清琴峽,隨山勢下,流向東牆以外。霽清軒的北門在頤和園的東北角,有兩扇穿帶式大門。門南側有2間硬山頂北房,還有3間硬山頂東北房。
貳 霽清軒的歷史變遷
霽清軒始建於清漪園時期,1751年,乾隆帝弘曆第一次到江南巡視,對無錫的寄暢園印象深刻,隨即命畫師“攜圖以歸”,並在當時清漪園(今頤和園)東北角建造了寫仿寄暢園的園子,題名惠山園。霽清軒為惠山園北部的庭院。
1811年,嘉慶帝對惠山園進行了改造與擴建,加建了部分圍牆及建築,北部的霽清軒有被圍合為封閉院落的趨勢,而將南部較為完整的園林區域更名為諧趣園。嘉慶帝有時要在諧趣園涵遠堂臨政,軍機大臣從清漪園之東北門進入霽清軒等候,因此在東部建軍機處。
1860年,英法聯軍將清漪園焚燬,諧趣園、霽清軒同罹劫難,霽清軒院落殘留部分建築,根據同治十二年《三園現存坍塌殿宇空閒房間清冊》中的記錄,可證明霽清軒內的軍機處、落膳房為倖存建築。之後整個清漪園一度處於荒置狀態,位於全園東北角的霽清軒更是無暇顧及。
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挪用部分海軍經費,在清漪園遺址上覆建頤和園,諧趣園、霽清軒得以在1892年重建,其形式大體保留至今。據説,慈禧時曾在霽清軒用奶制點心,故霽清軒東南角之上重建“落膳房”(應是“酪膳房”)。
民國期間霽清軒對外出租,如實業總署督辦王蔭泰1940年租住霽清軒。1948年前後,霽清軒作為當時北平市長何思源避暑之地,曾邀楊振聲、沈從文、馮至及家人住在這裏,沈從文在此創作《霽清軒雜記》。
2009年頤和園對諧趣園、霽清軒進行了最大程度符合歷史原貌的修舊維護,2018年對室內展陳進行了佈置,同年12月對遊客開放。
叁 霽清軒的造園藝術
1.先抑後揚
陳從周先生講,“中國園林妙在含蓄”,不顯,不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地述説和浸潤,這是中國哲學的精髓,也是中國美學的根基。
穿過垂花門,一進來便是主體建築霽清軒。這座大殿的作用跟一進東宮門便看到仁壽殿一樣,開宗明義。同時也起到障景作用,在門口站着是看不到殿後的山水園林景色。到了霽清軒北側,繞到霽清軒背後,地勢陡然下降,山石奇峽、流水潺潺、古松林立、騁目四野,眼界豁然開闊,自然山林氣息撲面而來,視覺衝擊力極強。這種先抑後揚,先藏後露的手法,加深了人們的遊興,是中國造園的一種常用的手法。
2.依山就勢
“所謂造園,貴在融於自然”。清琴峽以東原為平緩的山地,萬壽山餘脈的真山石粗獷有力,山脈與地平面形成約45度斜坡。造園者為了豐富園林的景觀層次,營造高峽奇峯的效果。利用這石和峽的天然地貌基質,在山脈的盡處用人工方法在天然岩石上材質相同的石塊堆造了一座高聳的假山,與山底下的峽谷形成非常明顯的高差。為進一步增強咫尺空間的俯瞰效果,在假山最高處點綴一座四方攢尖的觀景亭,在亭子周圍山石縫隙中栽植高大喬木,古松偉岸的樹姿掩映於亭子之上,這樣深山峽谷的氣勢得以進一步強化,遠遠望去,朱欄畫柱掩映在四周的蒼松翠柏之中,宛如一幅宋代山水畫卷,尺度雖小,高遠十足。
3.巧妙理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造園之初,便將後溪河的河水一分為二:一水向南,經玉琴峽流向諧趣園,形成L形水池,以水景取勝;另一股水則向東,穿過地下的人工暗渠從清琴峽殿下的山石間汩汩而出,順着山脈底部鑿成的峽谷,因落差產生水聲潺潺,穿過天然石板橋,最後流向東北方向的圓明園。沈從文《霽清軒雜記》中描述:“軒背後是個斜坡,利用天然一片大石作成。石頭在半中褶皺了一下,褶皺處就成了一道溪流,從後湖引了一綹活水穿石而過。坡度既相當陡,澗中又有些石頭阻塞,活水下溯於是琤琤琮琮彷彿有點琴韻。”
4.借景
明代計成《園冶·興造論》對借景的描述:“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翠,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畽,盡為煙景”。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在建園之初就很好地利用了周圍的借景環境。萬壽山的東北面當年是一望無際的平疇田野,霽清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院內空間狹小,而園外則空曠開朗,因此在建築佈局上,在北部佈置低矮的廊子,軒和四方亭均高築于山石之上,向北望去,北牆外的村落、田疇、遠山等自然景色均被收攝入觀賞的畫面。乾隆霽清軒御製詩中有“別嶂頗亦高,有軒築其頂”、“向北堪騁望,綠雲迷萬頃”等多處關於借景的描述,可見霽清軒是園內登高遠眺和觀賞雨雪初霽景色的上佳之處。
5.主景與對景
《園冶》中記載:“軒式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以助勝則稱。”霽清軒這座建築,位於園內的制高點上,成為園內許多風景畫面的主題。如同頤和園中的佛香閣,在園中各個景區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這一主景,起到統領全園的作用。在清琴峽三間房向東望,峽谷溪流在左,霽清軒古松掩映於右,廊柱間遍繪藤蘿彩繪,從遠處看宛若紫藤從屋檐攀援至老樹之間,觀賞效果極佳。而在峽谷最低處的石板橋上自北向南仰望霽清軒,四方亭和自下而上的蹬道自然吸引視線向上延伸,視線的終點依舊是霽清軒,這對於進深較淺的園林,也是一種擴大空間的處理手法,彌補了高遠有餘、深遠不足的缺陷,使我們感到了造園者以寫意的手法,寥寥幾筆卻創造了非常入畫之境。
6.障景
從霽清軒的平面圖看來,整座園林用遊廊將主體建築環合,依山勢而設,圍繞峽谷、方亭、蒼松,似隱非隱,既加強了整個空間的連續感,又障隔了東部外牆。這種佈局可謂是靜中取靜,使這座原本就寂靜的園子顯得愈發清幽。沈從文《霽清軒雜記》記載:“……用一條能起回聲的長廊連接。目前對這種回聲發生興趣的是幾個頑童,當年説不定還曾引起帝王太后撫掌莞爾!長廊一面代圍牆,一面作甬道,還有格致。走廊設計比諧趣園的有隱顯曲折……”
7.框景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築的門、窗、洞、或者喬木樹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遠處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觀包含其中,這便是框景。霽清軒內也有這樣的巧構。嘉慶十二年(1806年)的《清內務府陳設冊》對霽清軒園的內部陳設有詳細的記載,通過這些,也大致瞭解當年建築情況。如:“霽清軒正殿面西安楠木邊彩漆心包廂牀三張。兩邊安紫檀炕案二件。牀下兩邊安楠木牀二張。西窗安紫檀龍書桌一張、紫檀交椅四張。外檐前後門上掛氈、竹簾各二架。“可看出霽清軒當年就是南北向的建築,南北均設有門窗,現在背面的門已經用磚牆堵死了。坐在窗前,向外望去,窗外景緻均納入畫框。同理坐在四方亭中,亭子的窗欞、楣子也形成畫框,遠山、村郭、田疇均入畫圖。
8. 漏景
漏景是透過虛隔物看到的景象,虛隔物可以是花窗、隔扇、漏窗、漏明牆、柵欄或疏朗的樹幹枝權攝取風景畫面,又叫泄景。漏景可靜賞可動賞,步移景異,勾起遊人尋幽探景的興致與願望。霽清軒內的爬山廊一面為什錦漏窗,在廊內遊覽,不由得便將視線望向窗外,每個漏窗外景緻皆不同。
9.虛景:聲音、陰晴雨雪、季相變化
9.1以聲入境
清琴峽,既為泉水之名又是建築名稱。清琴峽跨於巨石之上,石下有清泉汩汩而出,泉水緩緩疊落向東流去,水聲淙淙,宛若琴音。雖是細小的一股水流,卻增添了園林的動態,乾隆詩句中有“流泉出峽中琴音,卻匪宮商與石金。太古以來便有此,笑他師曠未曾尋。”除了水聲,這裏還有風聲、鳥鳴、蟲吟。由於霽清軒位於園北部,西北方向的風跨過圍牆,很容易吹到園內的古松古柏,瑟瑟北風吹過,只聽得松濤陣陣,間或有松鼠竄上躥下、鳥雀時鳴春澗,至於夏日高蟬、秋季鳴蟄,都會使整座園林顯得愈發幽靜。
9.2雨雪添情
《爾雅》稱“雨止為霽”,霽清軒,就是雨雪晴後景色清新之軒。乾隆有不少霽清軒的詩作,多為雨後或雪後賞景之感受。“雪後天色澄,霽清真霽清。北山幾千疊,一律玉崚嶒。”這是雪後之景。“春月居然喜霽清,可知春雨稱人情。田功此後時方遠,敢作侈座只屏營”。“山頂虛軒堪騁望,野無隙地大田耕。雨沾麥穗正宜曬,今日方知喜霽清。”這是雨後之感。從這些詩詞分析,霽清軒主要是賞雨雪景之處,不僅僅是賞景,帝王關注雨雪,更是關注民情,坐在霽清軒遙望園外農田新耕,這是一個兼顧自賞與遠眺的庭園,還包含了皇帝關心農耕的心意。
綜上所述,霽清軒比起諧趣園仍然得以更多地保持乾隆時期的面貌,是一座幽靜雅緻為特色的小尺度園林,佈局緊湊,是乾隆時期小型園林的上乘之作。引用沈從文的評價:“就全院中丘壑設計説,霽清軒或應數頤和園百十所住宅中最具有逸格雅趣的一所。”
1.《頤和園志》,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
2.《頤和園史事研究百年文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12
3.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 《頤和園》,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8
4.《頤和園建園250週年紀念文集》(1750-2000),五洲傳播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