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290字,閲讀需要約8分鐘)
10月11日、12日,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研究人員對天祝縣天堂鎮朱岔村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並召開“朱岔村產業發展暨民俗文化發掘座談會”,天堂鎮朱岔村包村領導、朱岔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及朱岔村村民代表參加了座談會。考察調研組對朱岔村的人文歷史、民俗、非遺等傳統文化及地理環境進行了考察,還走訪了部分家庭。
天祝縣天堂鎮朱岔村產業發展暨民俗文化發掘座談會
一 山村裏藏着個土族《格薩爾》文化民俗博物館
朱岔村是一個土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居民中有30%-40%是土族。土族安召、輪子秋、土族服飾、土族《格薩爾》等土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在考察調研過程中,考察調研組偶然得知在這個小山村裏藏着一個土族《格薩爾》文化民俗博物館,一行人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這裏。
天祝縣朱岔峽畔的朱岔村
説是民俗館,其實是一座農家庭院,門口有兩頭石獅子拱衞,門柱上有精美的磚雕,少數民族風格的大鐵門上裝飾紋樣五彩斑斕,石獅子和鐵門上還掛着哈達。
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照壁,上面貼着“美好家園”內容的壁畫瓷磚。繞過照壁,滿眼是充滿了鄉土氣息的民俗物品,有各種農具、老式傢俱、木匠工具、醫藥用具、老式磅秤、老式錄音機、氈衣氈靴、手工織布機等。在數個玻璃櫃裏,還擺放着較為貴重的許多展品,有陶罐瓷杯、茶壺酒壺、算盤、佩刀、火鐮、油燈、藏戲面具等。
調研組一行還發現了一套“八仙”裝飾的小銅勺子,詢問老鄉原來是藏醫用來取藥的,難能可貴的是勺子成套,八仙一個也不差。在院子的中間,有一個小花壇,種了花草,還放置了一座小型假山,假山上裝飾有亭台樓閣。
天祝藏族自治縣《格薩爾》文化民俗館
抬頭觀察整個庭院,房子是雕樑畫棟的挑檐平房,院子用玻璃窗封閉起來,乾淨明亮。主柱上寫着一幅對聯:麟盤祥院人財旺,鳳舞高門事業興。進到房間內,發現室內裝飾也體現了傳統的土族民俗風格。實木的牆板,掛着牛頭、哈達、精美的刺繡、繪畫等裝飾品,還有繁複華麗的紋飾。傳統的大炕上擺着炕桌,地面上則有沙發、茶几、搖椅等現代傢俱。其中有一件小房子是一個“藏經閣”,主人特別掛了小鎖。裏面整整齊齊地擺放着藏文長卷,還有酥油、燈盞、銅鈴等用品。
整個庭院民俗文化氣息濃厚,窗台上擺放着三塊金屬牌匾,也為這座庭院增加了文化的氛圍,上面分別寫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格薩(斯)爾》;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文化研究基地;天祝藏族自治縣《格薩爾》文化民俗館。
經過詢問老鄉,原來這所房子的主人王國明可不是一般人,他的父親王永福是土族《格薩爾》的國家級傳承人,他本人則是土族《格薩爾》的頂級專家,博士加教授的學術大咖,如今在西北民族大學任教。
天祝藏族自治縣《格薩爾》文化民俗館
二 土族《格薩爾》研究的頂尖專家——王國明
世人初識,世界絕無,人間僅有,説來話粲蓮花,似空中虹彩,天外奇霞,難盡無邊才藝,何須借鐵板紅牙?只面對雲山雪嶺,傳唱千家,堪誇英雄兒女,有梵王神子,度母仙娃。任東西南北,雨露風沙,戰罷天魔五百,讓玉宇無限清嘉。舒放眼,泱泱萬里,詩國中華。
這首詞叫做《鳳凰台上憶吹簫?格薩爾頌》,由王沂暖教授填詞,淋漓盡致地歌頌了千年史詩《格薩爾》。
格薩爾學是西北民族大學的重點學科,三位格薩爾學者“三王”聲名顯赫,他們是王沂暖、王興先和王國明。
王沂暖,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是國內著名的藏學家、格薩爾學家,1957年就開始翻譯和研究藏族《格薩爾》,是格薩爾學的開創者之一。
王興先曾經在西藏阿里工作了12年,1975年,時年39歲的他告別阿里帶着大量藏族《格薩爾》資料拜訪了王沂暖,從此踏上了格薩爾研究之路,成為第二代領軍人物。1986年,王興先教授輾轉找到了天祝縣朱岔鄉的土族《格薩爾》傳承人王永福家中。此時的王永福是當時唯一健在的土族《格薩爾》説唱藝人,其長子王國俊,次子王國明均未傳承。王永福,又名更登什嘉,1931年出生於青海省互助縣,後渡過大通河,在一河之隔的甘肅天祝縣定居。王永福是著名土族《格薩爾》説唱藝人恰墨龍江(1875—1946)的外孫,其父楊增(1890—1957)也是一位著名的土族《格薩爾》説唱藝人,所以他很早就從父親那裏學會了説唱《格薩爾》。為了更好地保護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瑰寶,王興先教授把目光投向了文化程度高的王國明。
王國明,又名堅讚道傑,生於1968年,1991年畢業於合作民族師專藏語言文學系,當時正在天祝縣當小學、中學教師。在王興先教授的推薦下,王國明被調入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研究中心工作。1993年,他被選送至中央民族大學進修,師從於著名的語言學家黃布凡、馬學良二位教授,在這裏他得到了語言學、語音學和社會語言調查等課程的系統培訓,從此踏上了格薩爾學研究之路。1998年,2006年,王國明先後考入西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格薩爾學”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最終成長為知名的格薩爾學教授。
土族《格薩爾》專家,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 王國明
三 藏族《格薩爾》和土族《格薩爾》
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黑格爾在其鉅著《美學》中曾説“中國人沒有民族史詩。”這一説法其實是錯誤的,中國漢族人確實沒有像《荷馬史詩》那樣的民族史詩,但中國少數民族卻有聞名於世的“三大英雄史詩”:藏族民間説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
《格薩爾》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中的一塊瑰寶,是世界上最長的民間説唱體英雄史詩,包括了創世史詩、神話史詩和英雄史詩,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迴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爾》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態史詩,被譽為少數民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被稱作“東方的《荷馬史詩》”。
《格薩爾》源於藏族,但廣泛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王國明認為土族《格薩爾》的藴藏量繼藏族《格薩爾》和蒙古族《格斯爾》之後居第三位。
源於藏族的《格薩爾》,傳播到蒙古族、土族等民族,在傳唱過程中不斷進行修改、補充再創造,逐步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滲透各自民族文化的本民族英雄史詩。土族《格薩爾》正是如此,它具有鮮明的土族特色,藴含大量的土族傳統文化。因為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土族《格薩爾》顯得尤為珍貴。
天祝土族《格薩爾》是以詩歌和散文、吟唱和道白相結合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神話、諺語、格言等融為一體進行傳唱,用藏語演唱,土語道白或者解釋,有時候也用漢語解釋。演唱《格薩爾》有着嚴格的儀軌,藝人在説唱前幾天,要到十里外的山溝深處,取回一些沒有受到污染的六至九個泉眼中的泉水,同時還要從此山中背一捆松柏樹枝來,準備説唱時煨桑,以此來敬奉神靈和格薩爾。演唱前後均要煨桑點燈,禱告神佛。演唱者和聽眾要穿戴整齊,演唱的場所要打掃乾淨。演唱時一般是一位藝人,有時也有兩三位藝人同場演唱,有合唱、對唱及問答,堪稱口頭表達藝術鮮活的樣本。
《格薩爾》繪畫
國家對於《格薩爾》的保護十分重視,2006年,《格薩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格薩爾》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王永福老人,因為在土族《格薩爾》的搶救與蒐集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受到國家四部委的聯合表彰,1997年又獲得了國家四部委聯合授於的“先進個人”稱號。2006年,國務院和文化部正式批准王永福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族《格薩爾》説唱”的國家級傳承人。
目前,王永福老人已經去世,但土族《格薩爾》得到了保護和傳承,他的兒子王國明繼承家族的事業,並且已經成長為土族《格薩爾》的頂級專家,成了“博士+教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土族《格薩爾》國家級傳承人 王永福
責任編輯:吳 燕
編 輯 :李元輝
統 籌 :張長寶
涼州文化研究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