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文/熊宗榮

我們一行從開羅出發,飛越地中海,來到了伊斯坦布爾。只不過相隔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和一千多公里的距離,但感覺一下子從酷熱的盛夏來到了冰冷的嚴冬。一下飛機,有人便忙不迭地打開箱包,取出毛衣和風衣裹在身上禦寒。

伊斯坦布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它曾是輝煌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位於連接黑海和愛琴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它張開雙臂,同時擁抱着歐亞兩洲大陸。由於它的悠久歷史、輝煌地位和特殊位置,使伊斯坦布爾的名氣遠遠超過了土耳其的國家首都安卡拉。

到機場迎接我們的導遊是一位中國人,叫餘碧雅,新疆哈密人,40出頭年紀,來土耳其已是第15個年頭。上車後,她帶領我們穿過馬爾馬拉海西岸的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然後在金角灣上船,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船上

這是一個寒冷的下午。海峽上空陰沉得很,成團成團的烏雲凝重得快要墜落下來。海上風浪很大,船頭那面彎月單星紅旗被吹得嘩啦山響,似乎要撕扯粉碎似的。海面上的巨浪一陣接一陣,把龐大的豪華遊輪一會兒掀得老高,一會兒又似乎要撳入海底。船上的遊人剛選好角度,擺好姿勢,準備拍照。一個浪頭襲來,讓你站立不穩,踉踉蹌蹌,險些跌倒。

數小時前,大家在開羅城裏還穿着單衣短袖,一下子遇到寒冬,都有些措手不及,凍得瑟瑟發抖,躲在船艙裏不敢出來。我算是有些準備,一下飛機便把毛衣毛褲、西服風衣全穿在身上,還是凍得手腳冰涼。但是,海峽兩岸的風景實在太迷人了,我不願放棄這次機會,便冒着風浪和嚴寒來到遊船的二層,一睹這座千年古都的風姿。

博斯普魯斯海峽橫亙在伊斯坦布爾城的中間,將這座千年古都切成兩半。海峽也是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位於海峽西岸的是伊斯坦布爾城的歐洲部分。站在船上,遠遠可見歐洲老城高高的尖塔、雄偉的教堂、巍峨的皇宮、氣派的清真寺、壯觀的博物館,還有那沿海岸35公里長的古老城堡和城牆,那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傑作。這些古老而又雄偉的建築雖在800年前的基督教徒東征和此前此後的歷代戰火中焚燬殆盡,只剩下一些斷壁殘垣。但透過這些廢墟,依稀可見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雄才大略和百年輝煌。

海峽東岸,是伊斯坦布爾城的亞洲部分。這裏除沿海岸邊有一些古老的宮殿式建築外,大部分是市民的居住區。一座座山上的叢林間,佈滿了一棟棟富人的豪宅和典雅的別墅。海面上,兩座雄偉壯觀的索拉大橋將伊斯坦布爾分屬於歐亞兩洲的城區緊密相連。它是橋樑,也是紐帶。它將東西方的經濟、文化和人流、物流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第二天上午,天氣更加陰沉,逐漸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導遊餘碧雅帶領我們參觀了伊斯坦布爾歐洲城區的古老建築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託普卡珀皇宮博物館。

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一座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古老建築。清真寺的前面,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競技場。它最初是由羅馬皇帝塞普蒂默斯・塞維魯修建,君士坦丁大帝時進行了擴建。競技場長400米,寬120米,當時擁有10萬個座位,用於戰車比賽、人獸決鬥和獸獸決鬥。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艾哈邁德清真寺前的競技場

競技場上最顯眼的是兩座方尖塔碑。一座是法老圖特摩斯方尖碑。公元390年,君士坦丁大帝命人從埃及盧克索用船經地中海運來。方尖碑是由整塊石料做成的,高28米。當時,因碑太高無法豎立起來,被截去三分之一,只剩下19米。另一座是君士坦丁七世皇帝柱,又稱羅馬尖柱,是公元960年羅馬皇帝依照埃及方尖碑模式修建的。當時的羅馬皇帝認為,自己修建的柱子應超過埃及方尖碑。因此,它的高度是26米,而且柱子上全部用青銅片鑲包。公元1204年,基督教徒東征時,洗劫了該城,柱子上的青銅片被運到威尼斯。因石料問題,柱子早已風蝕、脱落,殘缺不全。而那座從埃及運來的方尖碑雖矮了數米,但歷經千年,櫛風沐雨,卻毫髮未損,巍然屹立。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伊斯坦布爾競技場上的方尖碑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世界上除麥加外的第二大清真寺,為奧斯曼帝國第14個國王阿赫麥提於公元十六世紀所建。當時,是奧斯曼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清真寺大廳中間由4根圓柱托起一個巨大的穹廬圓頂,四周又有4個小圓頂。大廳高47米,其中穹廬圓頂高23米。大廳可容納3500人同時做禮拜。大廳地面鋪滿紫紅色的土耳其地毯,遊人須脱鞋方準進屋。大廳四周鑲嵌着兩萬三千多塊藍色瓷磚,拼成各種圖案,使廳內充滿柔和靜謐的氣氛。因此,又以“藍色清真寺”聞名於世。寺內本來光線很暗,但從穹廬頂上垂吊下來的無數只電燈泡和數以千萬支點燃的蠟燭,將幽暗的清真寺照得通明。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艾哈邁德大清真寺

與“藍色清真寺”緊挨着的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古代拜占庭時期的藝術傑作。它始建於公元532年,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教堂主體呈長方形,分上下兩層,高57米。中間的穹廬大圓頂直徑3米,由4根24.3米高的圓柱支撐。房頂上有40扇玻璃窗子,使室內有充足的光線。教堂外觀氣勢宏偉,內壁用彩色大理石磚鋪砌裝點,顯得富麗堂皇。

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修建聖索菲亞教堂時,室內飾以鑲嵌壁畫,以後諸帝又增加了許多聖像人物畫。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推翻羅馬帝國時,此教堂改為清真寺。當時,教堂管理人員將牆壁上的聖像畫用泥封住,保存了這些聖像畫。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些鑲嵌畫被重新發現。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阿塔圖爾克決定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土耳其國家博物館。

最為有趣的是,在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時,我們遇到了一羣阿爾巴尼亞人。當時,我提着一架照相機在教堂二樓照相。一羣歐洲人迎面走來,見到我這個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他們便很友善地停下來。其中一位約60多歲的老人和一位30多歲的女士來到我的面前,烏里哇啦地與我打招呼。當然,他們的話我是一句也聽不懂。後來,我用了一句俄語單詞“達瓦里西(同志)”來回應,他們居然聽懂了,那位老人忙將兩手的大拇指豎起來,説:

“達瓦里西!霍查——毛澤東!”

啊!阿爾巴尼亞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毛澤東——霍查!”

“霍查——毛澤東!”

於是,我們便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想當年,中國人民與阿爾巴尼亞人民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毛澤東同志稱:“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是歐洲的阿爾巴尼亞和非洲的阿爾及利亞首倡的“兩阿提案”,聯合起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將中國抬進了聯合國。三十多年過去了,世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不再是當年的中國,阿爾巴尼亞也不是當年的阿爾巴尼亞。三十多年來,中國強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改變了,中國現在已是朋友遍天下了。但是,中國是一個善於感恩的國家,中國人是知恩圖報的人民。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於是,他們的人走過來了,我們的同伴也走過來了。大家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照相機“咔嚓!咔嚓!”地響個不停,記錄下我們“他鄉遇故友”的真實友誼。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在伊斯坦布爾與阿爾巴尼亞人合影

到達託普卡珀宮時,小雨已變成中雨了,我們冒雨參觀了這座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老皇宮。

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穆罕默德二世率領下攻佔了君士坦丁堡,處死了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並將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教之城。從那時起,就着手在一座名為託普卡珀的城堡規劃帝國皇宮,到了穆罕默德的曾孫蘇菜曼大帝時,託普卡珀皇宮便成了這個幅員遼闊的強盛帝國的神經中樞。

託普卡珀皇宮位於一座山頭的樹林中,它俯瞰着博斯普魯斯海峽、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託普卡珀宮的主體建築由三個區域構成,即外宮、內宮和後宮。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伊斯坦布爾託普卡珀皇宮

第一道宮門是穆罕默德於1478年建造的。從第一道宮門進去,是一片寬闊的花園,植有許多花草樹木,這裏是外宮。外宮是奧斯曼禁衞軍總部所在地和外國來客、使節、國內各部大臣及各省官員見皇帝時停放馬車的地方。

第二重門是一處莊重的城堡式的皇宮大門,這是蘇菜曼大帝於1524年建造的。大門兩側是尖頂高塔,塔上有瞭望孔,中間是穹形圓拱大門。從這裏進去就是內宮了。內宮有當年蘇丹的辦公室、覲見室、議事廳、御膳房、珠寶室和武器庫等,現在已分門別類成了文物陳列館。御膳房裏有當年做御膳的灶台、鍋碗瓢盆、玻璃製品、銀器和中國瓷器。最值得一看的是珠寶室,裏面陳列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有皇帝的皇冠、宮袍、閃閃發光的金銀珠寶、珍奇的寶劍、象牙書皮、大塊翡翠,還有一顆84克拉重的鑽石。據説,這顆碩大的鑽石位列世界第五。

第三重門後即是皇宮的後宮。後宮共有300多間居室,其中40間對外開放。這裏曾居住過三千佳麗和無數宦官僕人。後宮的最高統治者除了蘇丹便是蘇丹的母親,其次才是王后。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在伊斯坦布爾託普卡珀皇宮參觀

據史料記載,後宮嬪妃並不是每人都有機會接近蘇丹,而是由當值的黑人宦官通知蘇丹選定的嬪妃。這個嬪妃按通知需沐浴、更衣、噴香,並接受一個信物才能受幸,而這一切都必須記錄在案。如果受幸者懷孕,也要寫進記錄裏。如果她生的是男孩,她就取得了高一級的地位。後宮佳麗的命運大多數都是悲慘的,尤其是遇到那些性格剛愎、脾氣暴戾的蘇丹當朝時。奧斯曼二世常常腳穿帶鐵釘的鞋進後宮,讓這種刺耳的聲音警告嬪妃們給他讓路。蘇丹易卜拉欣聽到關於一場後宮陰謀的謠言時,竟下令將280名嬪妃投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淹死。

同時,後宮又是充滿陰謀和血腥的場所。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頭150年,每一位蘇丹上台時,他的兄弟們都要被絲帶勒死,以防爭奪王位。1595年,蘇丹穆罕默德三世當朝時,將其19個兄弟全數謀殺,以避免將來有任何權力爭鬥。為防蘇丹無嗣,後來,宮廷採取了令人恐怖的手段,製造“安樂籠”。將最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兄弟囚禁在“安樂籠”中,讓他們在寂寞而痛苦的隔離中等待那希望渺茫的王位繼承權。

後宮,是陰謀的所在;後宮,是血腥的場所;後宮,是權力爭鬥的戰場;後宮,是見不得人的天地!在無休止的權力鬥爭和陰謀傾軋中,加上帝國內部的腐化墮落和外部勢力的侵犯,一度強盛的奧斯曼帝國終於精力耗盡,江河日下。1919年,衰落的奧斯曼帝國在《色弗爾條約》中被協約國無情瓜分。1923年,被尊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獨立戰爭取得勝利,推翻了奧斯曼帝國長達470年的統治,並驅逐了所有外國入侵者,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後,託普卡珀皇宮改為土耳其國家博物館,以供國內人民和外國遊客參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61 字。

轉載請註明: 伊斯坦布爾,一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帝王之都——但其並非土耳其首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