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文|黃三斤

作為中國動畫產業的領軍人,特偉導演的《牧笛》是經典中的經典,被動畫人視為“學動畫必看的作品”。導演再影片中構建了一個意境深遠的水墨畫世界,成功地將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與影片融合。整部影片雖沒有一句台詞卻無一不散發着濃郁的詩意化中國意境美,彰顯獨到的民族色彩,成功開闢了中國動畫創作新風格。

特偉老師以傳統寫意水墨畫作為《牧笛》的表現形式,在繪畫動畫人物時筆觸細膩,在處理山水景觀時卻盡顯鋒利,整部影片四溢着濃厚的筆墨情調。《牧笛》憑藉獨有的水墨意境,極具強烈的時代感和傳統的中華民族色彩帶領觀者走進水墨丹青的世界,傳承了華夏兒女鄉間生活的一種和諧意境。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牧笛》的橫空出世,在六十年代的中國動畫影壇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水墨動畫創作的靈感與激情與當時特偉老師所處得藝術環境有着密切得聯繫,由此創作出獨具民族魅力和中國風格的作品使得中國動畫在當時的世界影壇中佔據了不可磨滅的地位。也使“中國學派”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強烈的中國文化底藴和詩意化的民族色彩是《牧笛》主題的表達。在《牧笛》中,特偉老師着重表達了事物內在的精神底藴,藉助水墨畫獨有的一黑一白、虛實結合的旋律,完美地實現了意境的高度濃縮和詩意表達,充分彰顯了中國畫的特有的意境美和神秘的東方美學。

因此,我將從詩意化的敍事手法,水墨式的影像風格,獨特的主義色彩這三個層次全方位的解讀《牧笛》,和觀者在感受水墨畫獨到韻味的同時並一同感知水墨動畫背後所傳遞的人文色彩。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01、導演採用詩意化的敍事手法,呈現東方獨有的神秘與浪漫元素

(1)夢境和現實的結合與水墨畫中的“虛實結合”相得益彰,呈現獨具中國色彩的詩意與浪漫

導演採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作為影片的敍事方式,為觀者講述了小牧童在夢境中的所見所聞。“夢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朦朧感與飄渺感。這與《八部半》所呈現的夢境不同,在《牧笛》之中,導演更向向觀者展示的是一種與水墨畫中“虛實”手法相得益彰的風格。

《牧笛》一開始,我們隨着牧童進入了他的夢鄉。在夢境中,我們與牧童一起尋牛,與牧童一同在悠揚委婉的竹笛中感知牛失而復得的喜悦。影片在故事情節處理上非常舒緩,以虛實結合的方式為觀者呈現了一個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跌宕情節。

在我看來,受到笛聲召喚的青牛不再沉醉在壯美秀麗的山水之中,這也是導演所想傳遞給我們的:藝術魅力更勝過自然魅力。整部影片畫面亦真亦假,敍事亦虛亦實,無不彰顯着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詩意感。敍事風格融入了東方的神秘也將水墨畫中浪漫主義色彩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2)導演詩意化隱喻手法的運用,使影片達到身心合一的精神層面

《牧笛》的創作來源於大乘佛教的《十牛圖》,圖中曾寫道:“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以牛為隱喻符號,藉此來表現禪宗的修行階次。因此在《牧笛》中“牛”也作為了十分重要的隱喻符號傳遞着整部影片詩意化的主題理念。

在影片中,一開始映入眼簾的便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詩情畫意的場景裏,我們跟隨牧童的步伐一同經歷了“尋牛”“找牛”的奇幻之旅。在我看來,“蝴蝶”的出現也是一個詩意化的隱喻符號,蝴蝶的出現直白地隱喻了“夢境”,自古便有莊周夢蝶的傳説。蝴蝶的隱喻符號巧妙地為整個短片做了鋪墊,因此之後牧童在夢境中尋牛便變得理所當然。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除此之外,“牛”也是主要的隱喻象徵,“牛”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代表着牧童的“心”,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進入夢境的牧童手中並沒有拿着竹笛,也代表着牧童迷失了本心,因此也失去了牛。最後牧童受到紫竹的啓發,清楚地明白了只有加強自己的技藝本領,才能尋回牛。此時也象徵着人們只有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才能迴歸本心。

影片中牧童作為修行者在精神世界中得到了磨練,向觀者暗喻修行者不能丟失本心,只有加強自身的修煉,才能找回本心最終達到身心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也是整部影片最精巧的設計,導演藉助“牧童與牛”深刻地想觀者闡述了詩意化的禪學。

02、劇情以水墨手法在影片中的表達,彰顯出導演別出心裁的詩意化魅力

《牧笛》水墨式的造型刻畫也為電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人物造型和空間造型方面廣泛借鑑傳統繪畫、壁畫、年畫、民間工藝、戲曲臉譜等,使影片的造型風格在應用上得到了獨一無二的創新。

在《牧笛》中,青牛與牧童的便以傳統繪畫中白描的手法呈現在觀者面前,在配合用墨染手法描繪的山水瀑布,揮毫之間便將人與景的朦朧美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在我看來,《牧笛》中水墨式的造型創作無一不彰顯詩意化的東方色彩。特偉老師曾説到:“李可染所創作的牧牛圖以情趣勝出”,所以他在《牧笛》中所描繪的是一幅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田園詩意圖。

影片中的青牛筆墨均勻,線條分明,以白描的手法將青牛刻畫的活靈活現。加之用大面積鋪墨的暈染的方式,寥寥幾筆,便將青牛的憨態可掬立體的表現而來。

除此之外,畫者對牧童的造型塑造也十分出神,以“鐵線”勾畫,選擇內部上色,色彩卻沒有被死板的線條框住,從始至終都透着強烈的通透性。影片中的導演對牧童造型的精準把握加之活靈活現的表情和自然生動的動作。這樣水墨式的造型設計無不彰顯着人與自然的和諧。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牧笛》中恬淡的國畫意境更是使影片具有神秘且朦朧的東方美學。正如那句話所説“情與景相互交融,情融與景,景裏傳情因而呈現出獨特的世界加之觀者的想象,便有了意境。”影片中為觀者展現了筆墨丹青的夢境世界,山水輪廓行筆輕盈,勾點靈動卻筆觸剛勁。層次明顯的山間小溪卻十分細膩。

在我看來,影片中恬淡的國畫意境與畫者兒童的生活經歷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畫者從小便在閒適温婉的水鄉生活的薰陶下長大,對水鄉有濃厚的情感。因此在影片中無一不展現着引人入勝,迷離朦朧的江南意境。

《牧笛》運用了“計白當黑”的美學原理,空白處皆成為牧童的夢境。水裏遊動的魚兒,時隱時現的山泉等等,無一不營造着一種古雅樸實的意境。筆墨之間融入畫者的情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傳遞出無限的意境,使影片具有神秘且浪漫的東方美學。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03、全劇呈現悠揚婉轉的視聽語言,傳遞東方獨到的浪漫主義色彩

(1)悠遠的竹笛曲與畫面相得益彰,共同描繪朦朧詩意的精神意境

在《牧笛》中,獨到且悠揚的笛曲與詩情畫意的畫面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故事來源於一次廣東鄉間的採風,整部影片雖沒有一句對白,但導演巧妙的以竹笛曲為主,加之揚琴,二胡,葫蘆絲等樂器的輔助共同譜寫出一段悠揚的樂曲。

這正是《牧笛》中音樂使用的獨到之處,整部影片即使沒有一句對白觀者卻能在極具張力的音樂下看懂劇情故事的發展。觀者還能在音樂中感知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感知牧童失牛後的焦慮也能感知牧童失而復得後的喜悦。導演通過音樂恰如其分地把控了故事情節的節奏,使音樂與情節相結合,共同描繪朦朧詩意的精神意境。

(2)空鏡頭的運用展現唯美秀麗的中國山水景色

在《牧笛》中,導演獨到的空鏡頭也盡顯中國山水的秀麗。在影片一開始,秀麗的山水便立刻映入觀者的眼中。不論是片刻間的鄉村秀景還是夢境中雋麗的山水樹林,導演總是在敍事的同時不停插入此類的空鏡頭。

如此繁多的空鏡頭堆砌不但沒有顯得繁雜,相反卻將中國獨有的秀麗山水之間的朦朧意境雀躍在熒幕之上。

在六十年代,水墨動畫片的製作過程並不是所有都用水墨繪製在宣紙上完成,如《牧笛》中的頭部要分出四到五層顏色,且把顏色分別塗在透明膠片上,再以重合膠片的方式用後期攝影的方法處理成水墨畫的效果。這樣冗長又極度消耗精力的製作流程,卻無一不彰顯着我國動畫人獨到的匠心精神,因此也受到了全世界大眾的認可。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總而言之,正是這樣獨具民族化的影像風格和詩意化的敍事模式,加之悠揚的傳統民族樂曲,使得影片具有了得天獨厚的韻味。而這短短二十分鐘的影片卻濃縮着動畫人長時間的心血,這樣珍貴的匠心精神則是整部電影最具啓迪的智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5 字。

轉載請註明: 《牧笛》,“詩意化”的水墨圖騰,剖析東方美學下的浪漫主義色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