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閒暇時不妨來灌口深青村走走吧

來源:台海網

台海網6月23日訊(記者 李立宇/文 通訊員 黃晨 陳倩 灌口鎮供圖)漫步青石古橋,徜徉和風翠影,如若不是揹着書包的娃娃嬉笑而過,你在這裏將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這裏,便是福建省惟一保存完好無損、有着千年歷史的深青古驛。

深青古驛,系古代同安連接漳、泉兩地的古驛道驛站,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時代,是目前國內僅存不多的古代郵驛遺址之一。

現時的深青古驛位於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但在南宋時期,朝廷在同安縣境內設了兩處驛站,除了大同驛(在今同安區大同鎮),另一個就是深青驛的前身魚孚驛(在今集美區魚孚村)。到了元代,魚孚驛才移建於深青村,方改名深青驛。

古驛坐落於深青村西北側,這裏有古橋,有驛樓,有古廟,還有驛口街,共同見證了風風雨雨中的千年過往。

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閒暇時不妨來灌口深青村走走吧

“同之深青有橋焉……”深青村一面紅瓦、粉壁碑牆上,《清皇重建深青橋志》開篇所寫之橋,便是這深青驛古橋。古橋始建於南宋,初為木橋,後改為石橋,元時從魚孚移置於灌口之西的深青。深受我國著名的三大古橋之一的泉州洛陽橋影響,古橋主體長25米,平均寬2.99米,高3.7米,橋面石板粗糙,雖寬度相近但長度不一,五孔四墩,橋墩為船形,船尖逆水而立。古橋重修於康熙年間,續建於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行至橋的南端,西側護欄上嵌有《碑記》一塊,上書:深青橋為古代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始建於南宋,初為木板橋。到了明朝正德乙亥年(公元一五一六年)四月,由同安縣丞楊知縣引分橋費,由澄海驛官(李昌)蒞招集石匠和驛(裏班)帶領民工經近一年的時間建成,把原有木板橋改建為三門石橋……

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閒暇時不妨來灌口深青村走走吧

與驛橋同為明代建築的,還有古樸雅緻的驛樓,橫跨於村口古驛道上,俗稱過街樓,始建於元,結構完整,穿鬥式建築,硬山頂磚木結構,樓上奉祀關帝,門樓上鐫刻行書“驛樓古地”四字。驛樓與古橋相連的一側,東西兩邊各立一碑。西邊黑色石碑正面刻有“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深青驛遺址”“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字;背面刻着遺址簡介:元代始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及景泰元年(1450)兩度擴建,是聯結福建漳、泉兩府的重要驛站……

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閒暇時不妨來灌口深青村走走吧

古代傳遞消息和發放官文都用快馬,因馬的體力和奔跑的距離有限,要完成數百公里的傳遞不得不中途換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許多馬站,後來這種馬站又演變成接待過往官員、商人的臨時驛站,同時完成傳遞信息和郵件。到元代,深青古驛正是宋元漳泉古驛道上的一箇中間站,配有驛使和士兵50名,駿馬50匹,時刻靜候遠處馬掛鑾鈴的飛響……

驛道的開闢,驛站的設置,隨之而來的人流物流給深青村帶來了商機。什貨、客棧、飯館……驛道兩旁不斷有人開店做起生意。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冷清的驛道漸成車水馬龍的驛口街。驛口街東北起自深青石橋,西南至澤深宮,全長約一華里,是當時驛館的館內通道。穿過驛樓,便是這段有着七八百年興衰史的驛口街,也叫大路街,是廈門少有的古街道。如今這裏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古街上的當鋪、旅館等雖然還能看見殘破的招牌,但原先的石板路已拓寬成水泥路,古道的低瓦房也被街道兩旁的小樓替代。

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閒暇時不妨來灌口深青村走走吧

人氣旺的地方就有廟,灌口村村都有古廟宇,深青古驛的“茂林庵”是最有名氣的古廟之一。庵內供奉明末深青驛站驛丞從四川灌縣灌口廟帶來清元真君香火和清水巖清水祖師及四位官將。

彈指一揮間,匆匆已千年。古驛依舊屹立,驛樓前,古橋流水,白鷺翻飛,驛樓後古街、古榕、古廟……剎那間,千年前的冷清與狂歡、蕭條與繁華,似乎又重現於眼前。

時光匆匆而去,日子輕輕淺淺,閒暇時不妨來深青村走走,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放下小小的情緒,讓一切隨風自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5 字。

轉載請註明: 聽古橋流水,觀古驛暮色,閒暇時不妨來灌口深青村走走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