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風俗畫
供奉磨喝樂 (宋 蘇漢臣《秋庭嬰戲圖》局部)
駱駝載樂俑
近兩年來,年輕人的市場娛樂消費有了一項新的支出,那就是購買來源於動漫原型的手辦,收集各種主題的娃娃,以及瘋狂地抽盲盒……這一項娛樂消費甚至都已經成為一種最潮的時尚,可是我們萬萬不會想到,早在古代,這些也曾流行過。
唐代
世界上最珍貴的手辦
就在唐代人的墳墓裏
説起“手辦”,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源於日本,是一種用樹脂做成的收藏模型。它的形象多為日本動漫裏的角色原型,因為造型精緻可愛,深受動漫迷們的喜愛與追捧,所以手辦在市場上一直都賣得非常火爆,甚至有的絕版手辦還被炒出了天價。只是那些瘋狂收集手辦的動漫迷們或許不知道,其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代也曾流行過手辦,那就是來自於大唐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高宗時期的一種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就被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唐三彩”。一開始,唐三彩只是想做個安靜的陶瓷器物,用於唐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奈何唐代人對它的接受度有些低,於是唐三彩就被作為隨葬品使用,用來殉葬。在唐三彩進入墳墓的那一刻,或許唐代的工匠替它們深深地吶喊過:“哎,你們不識貨啊!我一定要等到我的伯樂!”
這一等,就是一千多年,隨着唐墓被挖掘被發現,許多唐三彩陸續出土,這一出土,簡直是讓人驚掉下巴!這哪裏是隨葬品?分明就是手辦嘛!或者説,就連手辦都沒有它們精緻,也沒有它們豐富!
這個唐三彩,只有現代人想不到,或者挖不到,沒有唐代工匠做不到。在這些出土的唐三彩裏,最為出色的莫過於人物俑啦!唐代工匠還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做出了不同的造型,比如貴婦、達官、男女侍、武士、胡人……這讓人忽然想起最近流行起來“唐代仕女的日常”系列手辦,那些唐代仕女有挎包出去逛街的,有練瑜伽的,有跳舞的,也有吃肉串的,但其實這些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工匠就搞定了!
比如收藏於西安博物館的一組唐代仕女俑,它們個個都是面龐圓潤,體態豐盈,穿着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也就是袒領服。它們頭上的髮髻也很豐富,有高髻、雲朵髻、半翻髻、朝天髻等等,看上去雍容華貴,就連神情都不太一樣,有的滿臉傲嬌,有的微微一笑,有的正在凝思……
當然,唐代的手辦人物俑不是僅有“胖美人”,還有一些場景化的人物俑,如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駱駝載樂俑。駱駝的背上竟然坐着七個男樂俑,它們中間有胡人,也有漢人,它們正坐在駱駝的背上進行一場樂舞表演,就連手中的樂器也燒製得非常精準。要知道,這是個僅僅只有58釐米高的人物俑手辦啊!居然能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樣想想,那些打動過你的什麼手指頭可以動、兵器可以動的樹脂手辦,與來自大唐的唐三彩相比,是不是弱爆了?
果然,世界上最珍貴的手辦是在唐代的墳墓裏。它們不僅有極佳的觀賞價值,更是能從它們的髮型、服飾、儀態中,看到歷史真實的一面。無論是比顏值,還是比內涵,唐三彩都是穩贏!
宋代
你們有Molly,我們有磨喝樂!
説起收集娃娃,之前最流行的是芭比娃娃,近兩年卻流行收集Molly娃娃,有些隱藏款或者爆款的Molly娃娃能從原價59元被炒至上千。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其實在宋代,收集娃娃就已經是一種時尚潮流啦。
早在北宋時期,玩具就已在娛樂消費市場裏佔有一定的比重,甚至出現了“玩具專營店”“玩具一條街”,絲毫不比現代玩具市場差。因為暢銷,宋代生產、銷售玩具早已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製作銷售玩具也成為一部分宋代人用來謀生的職業。在宋代的玩具市場裏,最暢銷的當屬“泥貨”。泥貨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泥塑,是以黏土為主要材料製成的玩偶娃娃。這些玩偶娃娃在乞巧節(七夕節)時,會大量上市,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磨喝樂”。
據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述:“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
這個“磨喝樂”娃娃與我們現代人玩的Molly娃娃一樣,都是同一個原型,然後根據不同的主題、角色、服飾,從而發佈出不同的系列。“磨喝樂”娃娃聽起來有點拗口,其實它是梵文的音譯,“磨喝樂”的原型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傳入中國後,經過一番漢化,從之前蛇首人身的形象演變為了可愛的兒童形象。這一來是為了在乞巧節供奉牛郎、織女,另一方面也是表達了宋代人綿延子嗣的美好願望。
不過宋代人很會玩,這個“磨喝樂”娃娃可不是買回家以後,找個架子放置起來欣賞就行了,他們是真的把這個“磨喝樂”娃娃給玩起來了!“磨喝樂”娃娃不僅可以搭配不同的服飾,還可以調節它們的姿態哦!在乞巧節那天,為了增加節日的娛樂性,宋代人讓自己家的孩子模仿“磨喝樂”娃娃的造型,然後再表演節目,大概類似於“超真實扮家家酒”。
據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目侯羅之狀。”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得更詳細了:“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
大膽想一下,在宋代的七夕節,一羣打扮得像、神態也像“磨喝樂”娃娃的小朋友們,手裏拿着“磨喝樂”娃娃,歡聲笑語地走街串巷,這也太歡樂了吧!
不僅是現在已經出土的“磨喝樂”娃娃文物,北宋畫家蘇漢臣的《嬰戲圖》、南宋畫家陳清波的《瑤台步月圖》等都是宋代風靡一時的“磨喝樂”娃娃的佐證。
看看吧,宋代人玩的“磨喝樂”多麼高大上!
(“磨喝樂”是梵語mahoraga的音譯,亦作“磨合羅”)
清代
你們萬物皆可盲盒
我們盲盒裏可有萬物
這兩年,抽盲盒成為一種時尚。最早抽盲盒只能抽娃娃,到了後來,文物有盲盒,文創品有盲盒,日常用品也有盲盒,就連書店都推出了書籍盲盒。這看起來是萬物皆可盲盒的節奏啊,不過我們現代人先別太得意,清朝的乾隆皇帝馬上就要膨脹了:“你們萬物皆可盲盒,我們盲盒裏可有萬物!”
作為歷史上最會玩的皇帝之一,乾隆皇帝可謂是盲盒的鼻祖。在故宮博物院裏,藏有一隻來源於清代的“壓歲錢”荷包。這個荷包看上去非常精美,它的中間有一寶瓶,瓶子上有“安”字,旁邊還有幾隻鵪鶉在嬉戲,這一場景的寓意為歲歲平安。據《嘯亭續錄》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
原來這清代的皇帝為了增進宗族裏的親情,也為了拉攏朝中大臣,在除夕之夜會派送禮物,並且稱之為“饋歲”。而這個禮物,乾隆皇帝竟然以盲盒的形式來送出去。前文已經説了,乾隆皇帝認為“盲盒裏可有萬物”,那麼他究竟會在裏面裝什麼呢?
乾隆皇帝真的超級時尚,他發明盲盒就算了,但他居然連盲盒的大小都已經設置好了。據載,皇帝賜給蒙古親王的那對大荷包裏,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
這聽上去很是誘人,可這個盲盒裏橫豎不過是金銀珠寶,似乎又有些單調。別急,此處必須有特別愛刷存在感的乾隆皇帝來解惑,為此他曾經還寫過一首詩:“刺繡新驚添幾線,團團繡得荷包面。就中各盛金豆兒,開匣爭看文采絢。亦有文房雜珍玩,《苕溪》紫穎端溪硯。易水松煙黑似漆,倭箋蜀紙生東絹。紅橘黃柑與鹿兔,渴能生液飢堪咽。帝里豪華固如此,三元令日人爭羨。試想村中老灌田,此景何緣一聞見。”
是的,你沒看錯,這個荷包裏不僅有金銀珠寶,還有各種文玩、詩集,甚至還有特產,比如福橘、廣柑、遼東鹿尾、豬、魚等等珍貴的食材……這個盲盒的內容也太豐富了。相比於我們現在抽的盲盒,清代乾隆皇帝設計的盲盒真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不過,乾隆皇帝的盲盒可不是為了抽着玩,人家可是將盲盒融入在了朝政當中呢。
無論什麼時候,娛樂消費市場都會有新鮮的事物在產出,但我們如果能像古人那樣,將這些娛樂消費的商品做得有意義、有內涵,那才是真正的歡樂。
文並供圖/金陵小岱
(北京青年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