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陝西有一座塔雲山,最高處約有1660米,遠遠看去山的外形神似寶塔,就像一支尖槍一樣插入雲霄,氣勢上頗為壯觀。尤其是陰雨天之時,雲霧繞着山體久久不散,山在雲霧間若隱若現,感覺就像到了仙境一樣,塔雲山之名因此而來。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這座山從外表上看倒是沒有什麼令人稱奇的地方,不要説在全國境內了,就是一個陝西的秦嶺,要想找出類似的山並不是找不出來,只不過這座山有的東西別處絕對沒有罷了,當然就是這一個小小的不同,倒是讓這座山無端生出幾分氣勢來。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塔雲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在秦、鄂、川、豫一帶早有盛名。每年來塔雲山祭拜的信徒們倒是不少,能到山頂的卻沒幾個。一般而言,像這種名山,多多少少都會在山頂平坦之處修建有濃重宗教色彩的建築物,供人們祭拜祈願,但塔雲山卻不一樣。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塔雲山之上有道教色彩的建築物並不少,不同的是在於塔雲山的道教建築物實在是太袖珍了。館、塔、廟、堂、殿倒是都有,可規模不能和其他的道教聖地相比。不過正是因為如此袖珍,才會激起不少人願意來此旅遊欣賞這個袖珍型的道教聖地。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塔雲山上的道教建築羣早在明代正德年間就有了,當初修建的時候就因為塔雲山上小下大的金字塔樣式,導致山頂的建築面積奇小,就算是想擴大建築面積都是不可能的事,最終就把塔雲山頂能用的地方都用到了,才有了道教建築羣最初的模樣。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塔雲山已經是享有盛譽的道教名山了,工匠們前前後後進行了五次修葺,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塔雲山就是後來修葺的結果。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山頂之上最險要的建築就是金頂觀音殿,三面是萬丈懸崖,只有一個方向通過階梯連接着其他建築物,就算是現代技藝要想在絕壁之上修建這樣的建築物,難度也非常大。因為這座觀音殿雖小,可造型古樸典雅,光是看外形就知道當初建造的時候花費了不少心力。可想而知古代匠人們在如此危險的地方修建觀音殿,危險係數得有多高,讓人不禁為古人的鬼斧神工讚歎不已。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觀音殿整體面積不足6平方米,靠着四根石柱把觀音殿和絕壁連接起來,石柱就如釘子一樣狠狠地扎進山體,為觀音殿的成功修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觀音殿四個角延續了古代建築物的風格,每個檐角翹起,上面分別掛着一個重達21斤的銅鈴,每每有風的時候,銅鈴叮叮噹噹響起,煞是好聽。觀音殿之頂為黃銅澆築,在太陽光的照耀之下熠熠生輝,這可能就是被稱為金頂的原因吧。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塔雲山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道教色彩,為它平添了幾分神秘,俊秀奇險中又有絢麗多彩的自然美景,吸引着眾多的遊客。現在的塔雲山已是4A級景區,這座有着天下最危險的道觀的景區,正靜待着你的到來。陝西道教聖地有一“袖珍”道觀,僅6平米,三面懸崖500年不倒。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2 字。

轉載請註明: 靠四根石柱撐起的道觀,建於1660米懸崖上,歷經500年不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