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新華社福州4月5日電(記者塗洪長 林超)從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四都鎮姜畲坑村中心,到村口的一處小山坡上,只有短短兩百米,卻有生與死的故事。

  清明前夕,56歲的姜畲坑村民劉聲紅劈開雜草灌木,爬上這個小山坡,來到一個寬約4米的土墓前——這裏埋葬着100多位紅軍戰士和蘇區幹部羣眾。

  他整了整衣服,上香、擺祭品、拜三次——儀式和祭拜祖墓一樣。“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3月29日,村民劉聲紅祭拜紅軍無名烈士墓。新華社記者 林超 攝

  先祭祖墓,再祭紅軍。這是姜畲坑村70年來從未間斷的傳統。

  時間追溯到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穿過羊腸古道,越過重重山脈,首次從江西進入福建,首站就是姜畲坑村。此後紅旗迅速插遍閩西大地。

  紅軍主力長征後,1935年春,敵軍清剿姜畲坑村,搜捕留藏在羣眾家中和山上草寮中的紅軍傷病員,集中在村口的大水塘邊槍殺,犧牲近百人。

  相處雖短,情義卻長。敵軍撤離後,當地村民含淚將烈士遺骨集中收殮,安葬在村口的山坡地上。

  “當初一邊説着對不起,一邊為戰士們收屍。”每當説起那段往事,劉聲紅的父親都忍不住流淚,叮囑劉聲紅,“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後只要你在村裏,就一定要去給他們掃墓。”

  默默祭掃了幾十年後,如今,劉聲紅又將這句話傳給了他的兒子。

  不僅只有劉聲紅一家。每年清明,姜畲坑村的每户村民都會至少派出一位代表祭掃紅軍墓。如今的紅軍墓前,已插滿了長長短短的香燭。

“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姜畲坑紅軍無名烈士羣葬墓前插着許多香燭。新華社記者 林超 攝

  而閩西也不僅只有姜畲坑村。

  土地革命時期,在閩西犧牲的紅軍戰士多達數萬人,他們中大多數都沒有留下名字,也沒有後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時至今日,當地百姓上山打柴、放牧、種樹時,仍能時不時發現散落的紅軍遺骸。

  他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小心撿起骨頭,用瓦罐裝好,就近安葬,立碑“義冢”,此後每年定期祭掃。

  行走在閩西鄉野間,總能時不時在路邊、山腰、樹林裏見到這樣的義冢。

“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這是位於長汀縣路邊的一處義冢。新華社記者 林超 攝

  僅在龍巖市,記錄在冊的零散烈士墓就有近1萬處,還有不少老百姓自發建的烈士墓尚未登記。

  你們的名字已無人知曉,但我們的情誼世代長存。

  2019年11月起,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開始對全省的烈士紀念設施進行摸底,為實現信息化、動態化管理奠定基礎。

  就在今年3月25日,長汀縣率先向全社會公開發出通告,開展境內烈士遺骸搜尋、烈士事蹟收集整理工作。

“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這是一處位於長汀縣四都鎮新修建的紅軍無名烈士墓。新華社記者 林超 攝

  劉聲紅連忙將姜畲坑村紅軍羣葬墓的信息上報給縣政府。“願早日為他們立一塊更像樣的墓碑,願子孫後代永遠記得他們的故事。”

  巍巍羣山,聽見過當年英烈們衝鋒陷陣的吶喊,記錄着百姓與他們之間永世流傳的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8 字。

轉載請註明: “不來祭掃,良心過不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