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西塘故事!千年古鎮不僅景色優美,背後的文化更加驚豔
江南水鄉,以其“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建築風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以及古樸的吳儂軟語民俗風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名揚四海,形成了人與自然完美融合的古鎮風貌。江南有六大古鎮:周莊、烏鎮、西塘、同裏、甪直、南潯,看似都差不多的水鄉格局,卻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與風情。此行我走進六大古鎮中面積最大的西塘古鎮,為大家發現這座千年古鎮的故事。
2020年6月拍攝於浙江嘉善。
西塘古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交界處,與上海、蘇州、杭州各一小時車程。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為通漕運,在嘉善縣西南12裏處開挖伍子塘,所以西塘又稱為胥塘。到了唐代人們開始沿河建屋,才有村落;南宋時期村落有了一定的規模,也有了集市;到了明清時期西塘已發展成為江南最早的商業繁華重鎮。因此人們對西塘古鎮歷史的總結:春秋的河,唐宋的鎮,明清建築,現代的人。
如今的西塘鎮總面積達83.6平方公里,成為了六大古鎮中面積最大的。西塘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地勢平坦,河流密佈,總共有9條河道將整個鎮劃分為9個區塊,又有眾多的橋樑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才有了今天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風貌。
河流縱橫,綠波盪漾;白牆墨頂,漁舟扁扁;民風淳厚,櫓聲悠揚;煙雨長廊,水墨小城,宛如一幅淡彩濃墨的山水畫。隨着《碟中諜3》在此取景,讓這座江南水鄉古鎮隨同電影一同走向了世界。如今西塘以其獨特的風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西塘有三多:橋多、弄多、廊棚多,這也是西塘聞名世界的水鄉特色。我先來説説橋多。據瞭解,整個西塘古鎮一共有104座橋,算得上是中國橋最多的鎮之一。如今西塘留存有五福橋、安仁橋、安境橋、永寧橋等11座宋代的橋,明清時期的卧龍橋、環秀橋、五富橋、送子來鳳橋等。這些古橋大多為單孔石柱樑橋,做工精湛,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歷史價值。
眼前這座名為環秀橋,最早建造於明朝萬曆年間,經過多次修繕,才有了今天人們看到的景象。據説在古時站在橋上能看到太湖邊的青山。在橋拱的兩側留有一副對聯: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意思是指:如果從橋下乘船如同是從碧玉環中過,當人們從橋上過時就像是踩在彩虹帶上行走。形象描繪了人們過此橋的兩種情形。過了環秀橋,前面就是西塘著名的石皮弄。
宅弄是西塘的另一大特色。古時人們稱“屋下小巷為弄,廟中之路為唐”。後來就將街路的支巷或屋邊的小路都稱為弄堂。西塘共有弄堂122條,縱橫交錯,構建出了古鎮的整體框架,同時也連接着新老鎮區。兩條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面聯通街、後面聯通河,還有大宅內設在廳堂側面的陪弄,狹窄而幽長的石皮弄是其中的代表。
西塘的弄堂大多以弄中大户人家的姓氏命名,如葉家弄、王家弄等。這其中最長的弄要數北柵街的四賢祠弄,全長236米。最短的弄是餘慶堂內的宅弄,就3米長。最寬的弄是燒香港李宅的大弄,可並排走6個人。最窄的弄是環秀橋邊上的野貓弄,只有30釐米寬,只是兩幢房子間的一條縫隙。最有名當然是石皮弄,全長68米,由216塊厚度僅三釐米的石板鋪就而成,據説下雨天弄內不積水,是由於薄如皮的石板作為下水道的表皮,所以稱為石皮弄。
廊棚,是指帶屋頂的街,在西塘則是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這還得從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説起,據説一姓胡的沿河商户,年輕守寡,艱難支撐着一家老小。她家隔壁是一王姓的豆腐攤,老實厚道,年輕力壯。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心,找來木匠借修繕店面之機,在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這樣可擋雨又免受風吹日曬,兩人在同一屋檐下,就像一家人。後來商户紛紛效仿,幾年後,竟連成一線,2000多米的煙雨長廊也成為西塘建築的最獨特標誌。
馬頭牆,原來是徽派建築的特色,不過在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徽派建築文化一併帶到了太湖流域,這種帶有封火牆的建築模式很快在民間開始流行。其實這種帶防火功能的馬頭牆在密集的古民居中還是非常的有用,一旦鄰家起火,這牆能有效的削減風力,阻擋火勢,為救火贏得時間。另外西塘的馬頭牆有一層兩層三層,甚至更多,主要是顯示主人的地位與財富。
河埠頭,水鄉特色之一,主要是用來停泊船隻、交易商品的場所,也是當地人日常取水以及下河洗東西的地方。水鄉人出門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習慣了在河裏洗東西,所以這河埠頭是每家必備。另外以前買賣商品都在船上完成,走下河埠頭,上船討價還價,這也是水鄉特有的文化。這是我對西塘的一些瞭解,更多的西塘風情待您自己去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