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器知識點總結,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錯過!

古玉時代的斷定主要藉助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方法。琢磨時要有硬度高於玉的石英砂、石榴子砂或金剛砂,俗稱為解玉砂。目前世界公認的古代玉器製作中心除中國外,還有以“印地安玉器”出名的中美洲和以“毛利人玉器”出名的新西蘭。

現代礦物學和工藝美術學界將古玉分為寶石、玉石和彩石三類。玉色不同,主要是由於他們內部的微量金屬含量不同而造成的。軟玉因含鐵故呈綠色或褐色的較多。硬玉多含鉻故呈翠綠色最多。

岫巖玉,色調以綠為主。

南陽玉,產於河南南陽地區,又稱獨山玉。

藍田玉,產地今陝西藍田,古今均甚有名,是一種蛇紋石化透輝石,與岫巖玉近似。

密縣玉,產於河南密縣以西10餘公里的助泉寺。

酒泉玉,產於甘肅酒泉附近山中,又稱肅州玉,為蛇紋石一種。

浙川玉,產於河南浙川,經鑑定其成份主要是硅錳的綠泥石巖。

中國古代玉器知識點總結,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錯過!
中國最早的玉器出現於東北地區距今約7500年的遼寧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內。

太湖流域是我國古代玉器的又一孕育地,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第三、四層就發現有青色和淡黃色玉料及瑩石製作的4玦、4件璜和12件項飾。

蒙古赤峯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的興隆文化遺址,在一座墓葬中發現位於墓主人耳旁兩件製作精美的玉玦,這也是我國現今發現最早的玉器之一。

距今6000-5500年的崧澤文化,崧澤古玉澤多呈碧綠色,堅硬細膩,是太湖地區發現最早的真玉(即今礦物學上認定的軟玉)。

距今約5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玉器大多為裝飾品,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主,典型器物有玉龍、玉獸形器。東北地區的玉器在距今5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時期發展到頂峯。

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其時代為距今4500年左右,約相當大汶口文化中期,展示出一幅江淮地區原始居民的形象。

良渚文化玉器, 典型器物是琮、璧等。獸面紋是良渚玉器的典型紋飾。

夏代的玉器僅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玉器,以七孔玉刀最為有名。

至商代後期,中國玉器達到了自良渚、紅山文化以來的第二個高峯。最具代表的是安陽殷墟婦好墓,該墓出土玉器755件,以其數量之多、工藝之精、質料之佳而在中國玉器史上獨樹一幟。

商代後期的玉器,人物動物形玉器大量出現是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

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來看,大致可分為禮器、象徵性武器和工具及裝飾品3類。

目前所知出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綴玉面罩出土於上村嶺西周虢國墓地。

西周是玉器走向禮制化的時代,製作技術上承商代的雙線勾勒,同時開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技術,湧現出一批以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為典型代表的玉器。

君子佩玉不僅自喻清白,而且還有以玉自警的含義。“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成為春秋時候用玉製度的典型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玉佩飾成為最流行的裝飾,最能體現時代特徵的是各種龍、鳳、虎形玉佩。

戰國玉璧又有了新的變化,較顯著的特點是谷紋璧的開始流行和出廓璧、鏤雕璧的出現,素璧所佔的比例逐漸降低。

戰國玉組佩以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16節龍鳳玉佩最為有名,該器由5塊玉料共雕成16節,然後用橢圓形活環和榫連接在一起。

從石器時代直至秦漢,中國古代玉器在造型上注重厚重質樸,在紋飾上以動物紋和幾何紋見長,而以植物為母題的紋飾則極少見到。

我國現存的秦漢以後的玉器珍品中,大部分是採用和闐玉為原料的。

葬玉是漢代玉器中極富特色的一類,主要包括玉衣、玉塞、玉琀和玉握四種。

漢代玉器的圖案裝飾大致可分為幾何紋和動物紋兩大類。最能代表漢玉水平的莫過於那些玲瓏剔透、生龍活現的陳設品,如咸陽昭帝平陵附近出土的玉奔馬,憑几而坐的玉人,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滿城漢墓系西漢早期中山靖王劉勝與其妻竇綰的墓,各出金縷玉衣一套,每件均由兩千多塊玉片用金絲空綴而成。

唐玉在製作紋飾上常見以寫實的花鳥為基礎,再加圖案化的抽象,顯示無限的生機。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中期的八瓣形玉杯和獸首瑪瑙杯。

唐玉在製作中常採用一種假凸實凹的表現手法,即通過採用入刀較寬的斜陰線劃,給人以淺浮雕的藝術效果,這是唐代玉雕的一個重要特徵。

唐代的象生玉器開始呈現世俗化傾向,具體的表現就是生活的氣息逐漸滲入,寫實性強,不摻雜有誇張色彩。

宋、遼、夏、金、元時期,制玉手法已達很高境界,在吸收前代線刻、浮雕、圓雕的基礎上,廣泛運用鏤雕手法,並充分結合管鑽技術,對後代影響至深。

宋代出現了一種新玉器即以獲高額利潤為主要目的,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模仿古代玉器碾琢而成的仿石玉。

元代玉器最具代表性的是瀆山大玉海,又稱黑玉酒甕、玉甕,周身浮。

元代朱德潤根據在燕京諸王公家及秘府所見的古玉撰有《古玉圖》一書(1341年),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著錄玉器的專著。

玉器皿是我國古代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類玉器,隋唐以前一直較為少見,宋元時期數量有所增加,及至明代才大量出現,成為明代玉器中的代表性器類。

明代仿古裝飾品主要有環、璜、珩、玦、雞心佩等,多仿漢魏形制。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論》正是應運而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物鑑定專著,其中中卷的珍奇就包括玉器的鑑定。

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對玉器的產地、質料、色澤、製作方法有專門論述。

明代最重要的玉器生產地是北京和蘇州。蘇州專渚巷,自明代以來玉器製作就極為發達。

明代最負盛名的琢玉名手應屬太倉州人陸子剛。

中國古代玉器知識點總結,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錯過!
明清玉器吸收了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長處,融會貫通,顯示出玉匠爐火純青的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琢玉水平的最高成就。最能代表明清玉器的主要有明玉“合巹杯”、神宗定陵出的玉錳以及清乾隆年間的桐蔭仕女圖玉雕、大禹治水圖玉山子等。

清代禮器以璧、圭居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充當陳設品使用。古之帝王多以玉為美,但真正做到愛玉成癖、樂此不疲的當首推乾隆。

廣泛意義上的古典的玉:或稱之為廣義的玉。它不僅包括和田玉、獨山玉、翡翠玉(石英岩)、岫巖玉(蛇紋玉)、漢白玉(細粒大理石)、玉髓(石髓)等,後者在現代地質礦物學界僅被認為是美石。不屬於玉的範疇。

和田玉:因產於新疆和田而得名,屬角閃石類,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鈣、氧化鎂等,比重2.9~3.1,硬度6.0~6.5,結構以纖維狀為主要特徵,表面經琢磨後呈現強弱不等的光澤,色澤以白為好,質愈純則色愈白,久享盛譽的羊脂肪白玉就是和闐玉中之精品。另因含不同的微量金屬元素也會使其呈現出黃、綠、青、墨等色調。和田玉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玉料,它是我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我國現存的秦漢以後的玉器珍品中,大部分是採用和田玉為原料的。和田玉,色澤以白為最佳。

新石器時代玉器種類及風格特徵:新石器時代玉器種類主要為禮器、象徵性武器、工具及裝飾品等,多為片狀,形制較簡單,薄厚勻,造型不很規則,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較繁褥的陰線刻紋。人物、動物形玉器大量出現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商代後期常見的紋飾有重環紋、菱形紋、同心圓弦紋、龍紋、獸面紋等,雙線勾勒技法普遍。

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玉龍: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龍的形象。此玉龍呈墨綠色,體捲曲呈“C”字型,高26釐米,昂首、彎背、卷尾、頸背起長達21釐米的鬣,呈扁平片狀,吻部前伸,鼻端平且有對稱兩圓孔似豬鼻,眼為梭形,額及顎底刻有細密的方格網狀紋,龍身截面大致呈橢圓形,龍背重心處有一小穿孔,琢磨極為精細,光潔圓潤。

鑲嵌件:是指將眾多細小無孔的玉粒及某些玉件採用特殊的方法附着於器物之上。目前我國發現最早鑲嵌工藝是在良渚文化。

商代後期玉器的特點以及常見紋飾:商代後期玉器數量多、體積大、紋飾繁縟、線條流暢,表現出相當發達的琢玉工藝,以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例,立體圓雕作品在婦好墓玉器中所佔比例雖然不大,但其藝術魅力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類傷口主要有琮、簋和一些人物、動物形象。

西周柄形飾:西周時候的玉柄形飾發現較多,長短、粗細各不相同,多數在柄上飾有平等的凸稜和陰線刻紋,少數雕有精緻的鳳鳥紋圖案,並有鑲嵌件使其組成一完整器物,寶雞弓魚國墓地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

玉組佩:玉組佩在西周時期開始出現,經春秋時期的初步發展到戰國趨於全盛,成為東周最具特色的玉器種類。

玉簡冊:是指連綴在一起雕刻或書寫有文字的玉片。在戰國中期的輝縣固圍村魏國王族墓地曾出50支,系由帶有白斑的青玉片編組而成。

巴蜀文化中的刀形端刃器: 是巴蜀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種柄部有鋸齒狀扉稜、端部呈凹刃的刀形器在神木石峁龍山文化、器形薄,器身長,頂端弧刃或分叉,有些在扉稜間飾以平等線紋或雲紋,其長度10多釐米到100多釐米不等,可能是作為特殊權力和顯赫身份的象徵。

漢代時,玉琮和玉璋幾乎不見,偶爾出現一、兩件也是由舊物改制而已,原來的祭祀禮儀功能已經喪失。

漢代玉舞人:這是漢代常見的一種佩飾,扁平狀,透雕或陰線刻出一甩袖舞人形象,上下端均有穿也,既可單獨佩飾,也可作為玉組佩飾的構件。

漢代玉鋪首:鋪首一種鑲嵌在門上起裝飾作用的建築構件。玉質鋪首是漢代才出現的一種新型玉器,在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咸陽茂陵均有發現。一般為扁平長方形,正面中央飾一獸面紋。充分融合透雕、浮雕和線刻的技法,將鋪首表面紋飾表現得凸凹起伏,立體效果極佳。

玉衣:又稱玉匣、玉柙或玉木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戴的斂服。

剛卯:剛卯是漢代人佩帶在身上用以驅逐疫鬼之物。形呈長方體,中空穿孔,四面刻有辟邪的四字句。

宋呂大臨的《考古圖》(1092年)第8卷為玉器,列舉13件,實際收錄了9件,開玉器研究之先河。

明代玉盒:明代玉盒多為方形,形制古樸,盒四壁多飾以花鳥、山水圖案,有些還題有詩句,意境高雅充滿詩情畫意,側畫或飾以花卉,或飾以雲雷紋。

明代玉執壺:明代玉執壺形式多樣,有荷花式、竹節式、八方式等,裝飾豐富多彩,多為吉祥、祝福的圖案,如八仙慶壽、松鶴壽星,有些壺上還雕有“壽”字,一般在壺蓋上均立雕出壽星、仙桃等裝飾。

玉璇璣:這是一種圓形片狀璧形器,周邊向外順向突出角形,突角多為3個,個別為4或6 個。

玉鉞:源於穿孔石斧,呈寬扁寬片形,多為兩面對削的弧形刃,近肩處有穿孔

玉鏟:直接脱胎於石鏟,形制較玉鋱窄,較玉斧薄。在良渚文化、齊家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中均有發現。

琀:是含在死者口中的美玉。

握:是指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西漢時多為璜形,東漢以後以豚形握髮現較多。

中國古代玉器知識點總結,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錯過!
琥:漢代的經學家們謂琥是虎紋或伏虎形的玉器。根據文獻記載,琥有“禮西方”和“祈旱”之用,同時也可作為發兵的憑證——虎符,但從考古發現的材料來看,這類器物多是充當裝飾和陳設藝術品。虎形玉器既可當玉佩,亦可為玩物或陳列品,就婦好墓出土的玉虎來看,應屬裝飾品和藝術品類,並非作為發兵或祈旱之用。

觿是一種角形器,可能是從原始社會佩帶獸角或獸牙的習俗演變而來的,作為一種佩飾具有解結的實用功能。

韘:又稱扳指,古代射箭時用作勾弦之用。婦好墓出土一件,中空恰好可套入成年人拇指,前面下端有一道凹下用以勾弦的槽,正面雕一方眼長眉的獸面形象,雙目下各有一孔可供穿繩縛於手腕。

玉璧:璧 是一種扁平圓形、正中有孔的器物。《爾雅·釋器》雲:“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指周圍的邊郭,“好”指中心的孔。璧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玉器之一,新玉器時代廣泛出土於全國各地,在東北的紅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甘肅、青海齊家文化等處均有發現,早期形制較小,到後期則形制漸大,已成為權力、財富的象徵和祭祀的禮器。精美的玉璧是良渚玉器的典型特徵之一。器形大、數量多、體厚重和光素無紋使良渚玉璧獨具特色而與眾不同。有些學者認為璧可能最早起源於用作裝飾的環。根據文獻記載,璧的用途非常廣泛,禮天是玉璧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此外,還用於斂葬、辟邪、裝飾等。

玉琮:琮 其基本形狀是外形呈立方體,中穿一圓孔。其特徵是內圓外方,有如一中空的圓筒套在方柱中。玉琮最早出現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良渚玉器的典型代表。廣東曲江石峽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墓葬中均有發現,但數量不多,且形式簡單,可能是受到良渚玉琮的影響而出現的,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琮是由用於裝飾的鐲演變而來的。琮作為禮器,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於禮地。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對琮形制的研究,並結合文獻記載,認為琮不僅僅是用於祭地,而應該是貫通天地的重要禮器。

玉璜:璜,作片狀弧形。璜是出現最早的玉質裝飾品之一,主要發現於東南地區,在河姆渡、馬家浜文化時期即已作為太湖地區最早的玉璜出現。關於璜源於何物目前尚無定論,有些學者認為可能與新石器時代的石鐮有關。璜在後代一度成為重要禮器,“以玄璜禮北方”。但在石器時代璜是裝飾用品,從出土墓葬的材料來看,多是作為女性飾物,男性較少用。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1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古代玉器知識點總結,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錯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