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製品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人結婚的標配,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也温暖了我們的青春。
最近整理傢什,理出一隻白色的搪瓷面盆,盆底裏寫有“太浦河工程會戰留念”的紅色字樣。那是1991年冬,鄉水利指揮部向參與“太浦河工程會戰”的全體人員發放的紀念品。當時,我在鄉廣播站工作,也隨同鄉水利指揮部人員一起上了工地,現在,當我看到那隻白色的搪瓷面盆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搪瓷生活的種種趣事。
小時候,天剛矇矇亮,家裏的有線廣播總會響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晨曲。鄉親們紛紛起牀洗漱,兒時的夢囈裏,隱隱約約聽到了搪瓷叮叮噹噹的聲響。那時,一起牀會先拿個搪瓷杯,從灶間水缸裏舀一杯水,一屁股坐在客堂的門檻上喝。時不時,將水含在嘴裏發出“咕嚕、咕嚕”的怪聲。母親則走到灶間的面盆架前,將擱放在架上的搪瓷面盆取下倒進半盆温水。然後,喊着:“小弟弟過來……”邊喊邊將冒着熱氣的毛巾輕撫我稚嫩的臉龐。瞬間,一股暖流湧遍全身。
記得,大哥結婚辦喜事時,我和三哥、妹妹守着洞房門口,逮着紅娘端着一個印着大紅“喜”字的搪瓷面盆出來給新嫂子打水。然後,我們追着紅娘討喜糖,直到她將堆滿糖果和餅乾的搪瓷盤端出來,我急不可待地把口袋塞滿,吃着糖樂滋滋地離開。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塊餅乾、一顆糖果,足以讓幼小的我得到滿足和快樂。
過去,市郊人家的日常生活幾乎離不開搪瓷製品。刷牙、吃茶是搪瓷杯子、洗臉是搪瓷面盆,小孩吃飯是搪瓷碗(俗稱洋鉛碗),連老人用來咳嗽吐痰的也是搪瓷痰盂罐。搪瓷用品深受人們歡迎,幾乎家家户户都有,搪瓷的背後濃縮了上世紀整整一個時代的記憶。搪瓷用品是當時的家庭圖騰:搪瓷盤子上有漂亮的月季花、孔雀和荷花的圖案;印有白底紅字語錄、標語、口號和廠名的搪瓷杯也是那個年代的特色;白色搪瓷杯印上特定的字,作為獎品發給職工也是司空見慣的。童年時,我經常看到父親坐在家門口,捧着一隻印有“西渡裝卸運輸公司先進工作者”的搪瓷杯,邊喝茶邊與鄰居們聊家常、談山海經。
家裏原來還有兩隻大的白色搪瓷碗,那是我去奉賢農大參加縣裏組織的羣師組長培訓班時買的,用它們一隻盛飯、一隻放菜。後來,我進鄉廣播站參加工作了,這兩隻搪瓷碗也跟隨我一起去了單位。在開挖泰青港、參加太浦河會戰中,我也不忘帶上了這兩隻搪瓷碗。那時,正逢青春,身強力壯,開河挑擔時,用搪瓷碗盛的米飯,每頓吃兩碗不在話下。再後來,不用搪瓷碗了,放在家裏平時用它盛麥子或稻穀餵雞鴨。家裏養花了,又把它作為底座放在花盆下。時間久了,搪瓷碗斑駁不堪,原本潔白的碗壁也變得黯淡無光了,黃褐色的鏽跡星星點點分佈在各個地方,碗沿口的搪瓷也磕掉了不少,露出黑褐色的鐵皮。不知哪一天,發覺陽台上有水,水是從搪瓷碗裏流出來的,我依依不捨地把它們放在了可回收物品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搪瓷製品,也是當時青年人結婚的標配。搪瓷用品的唯一缺點就是易壞,磕磕碰碰後就會缺損一塊,像蠶豆瓣大小的搪瓷掉下來,沒有破的話還可以繼續用。搪瓷品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也温暖了我們的青春。
(潘家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