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鄉位於宣威市城北約70公里處,是一塊美麗而神奇的土地。這裏地與貴州相接,水與貴州相連,這塊偏遠之地,卻因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而精彩。時常有人問:楊柳鄉有何特別之處?
穿越時光隧道你會發現,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驛道至今還蜿蜒在楊柳鄉的山水之間,展示了秦始皇治理國家的雄才大略,一塊塊青石板在太陽的照射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上、向前鋪陳着,這裏是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絲綢之路,延伸着宣威悠久的歷史。
據記載,三國時諸葛亮的隊伍、明代傅友德的隊伍就是從這條古道上經過。今天的我們無法還原當年的歷史,但諸葛大營、古炮台、帥旗山等遺址就與諸葛亮和傅友德有許多聯繫,併成為今天人們喜愛的旅遊景點。
這裏的一條流淌千年、萬年的河水,也因為諸葛亮一句“可渡甚好”而名為可渡河,隨之就有了可渡關、可渡橋、可渡村。可渡村作為地處邊陲的一塊彈丸之地,也堂而皇之有了城的名分,明清時期的建築飽經滄桑,矗立成今天宣威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人們,走進這裏,儼然走進一段遺失了的歷史空間。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一座古戲樓,曾經上演過多少人間的大悲與大喜,昭示着楊柳這塊土地文化底藴的深厚。
眾多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楊柳鄉的一大景點。“矗天拔地力千鈞,鐵畫銀鈎神鬼驚”的“飛虹竚鶴”碑, 相傳為諸葛亮所書;劃大如箕的“山高水長,水流雲在”,是雲南最大的摩崖石刻,書寫的是明代楊升庵與御史繆文龍相遇可渡的一段情緣;而“披雲崖”“紫竹林”等石刻,同樣值得人們品讀玩味;走進小碑林,一塊塊斑駁的碑刻,無聲地訴説着遠逝了的歷史……
峭壁懸崖上,建於明末清初、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寶圓洞天”,有關儒、釋、道三教的塑像,體態各異,栩栩如生,展示的是儒、釋、道相融相洽的文化景觀。
宣威有八景,兩景在楊柳:即翠屏積雪和桃溪泛錦。翠屏積雪,因岩石色白如雪而得名。桃溪泛錦,單就一個“錦”字,就讓人浮想聯翩。據有關史書記載:明代指揮李文龍在此遍植桃花,春來風吹桃花落於水中,水美如錦,就有了桃溪泛錦之稱。今天,在“桃溪泛錦”山坡上的草叢中還有一塊石刻:“仁智之情,動靜之理,桃花流水,出自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斯景斯文,讓人流連忘返。民族資本家浦在廷先生也曾有詩讚桃溪泛錦:“仙景留何處,宛温水月宮,蟠桃栽哪裏?花片泛溪中。” 詩中的“宛温水月宮”,就在瀑布下一個像月亮的山洞裏,置身於此,仰頭可賞飛泉一洞天,放眼可觀桃花溪。
三股水,因三股清泉從山間流下匯成一個出水口。這裏巨石林立,古樹參天,流水撞擊巨石捲起雪白的浪花,其聲如萬馬奔騰,直敲人們的耳鼓。水流成溪,溪水清如洗,明如鏡。水草舞動着妙曼的身姿,雲彩變化着不同的形體,微風講述着動人的故事。人們,自然要陶醉在這青山綠水之間。
歌聲是人類文明最原始的表現形式。有中國山歌之鄉之稱的楊柳鄉,明轉出天然、率性表達的山歌,不知唱了多少年、多少代,苦了要唱山歌,樂了要唱山歌:“趕花街,趕花街,莫在家中久久呆……”每逢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便呼朋喚友,成羣結隊地走過小橋,跳過小溪,爬過高坡,來到村外的草坪上、樹林裏對唱山歌,唱出的是心中火一樣的情和愛。今天,楊柳鄉的山歌已經唱出田間地頭,唱進了城市,成為一道有着濃郁民族風情的文化景觀。
這就是楊柳:楊柳青青,青青楊柳,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因為這裏的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這裏的每一朵浪花,都閃爍着詩一樣的光芒。這裏古道蜿蜒,山高水長,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
包其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