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創作,是藝術家發揮獨特視角記錄和見證人民生活、社會變遷的重要手段,畫卷裏的小康圖景是怎樣的?8月30日,大道景行——江蘇省美術館藏作品中的小康圖景(中國畫、版畫)精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傅抱石《春風楊柳萬千條》(1963年)、楊明義《五月枇杷滿樹》(1978年)、黃胄《送糧路上》(1983年)、宋文治《嘉陵曉雲圖》(1995年)、馮遠《燕子聲裏》(2006年)、丁明《新時代中國鋼鐵巨龍在起航》(2017年)……老、中、青3代藝術家的120件作品集中展現了小康之路的探索歷程和時代脈絡。
▲展覽現場
見微知著,繪就小康之路
“主題中‘大道’與‘小康’相對應,‘景行’則語出《詩·小雅·車舝》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在平坦的光明大道上行走之意。”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趙彥國説,以“大道景行”為主題,代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意涵。
據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介紹,展覽包括砥礪奮進、美好生活和綠水青山三個版塊,遵循時代、歷史和美學的線索,見微知著,全方位地呈現社會奮進、祖國河山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展覽以老、中、青幾代藝術家的實踐展示出美術創作如何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對藝術觀念、作品母題和形式風格方面做出的創新探索。”徐惠泉説。據瞭解,本次展覽中作者年齡最大的為新金陵畫派的傅抱石、錢松喦等,已是誕辰約120年的大師大家,最年輕的約30餘歲。
▲中國畫 春風楊柳萬千條 傅抱石 67X46cm 1963年
“傅抱石大師的作品《春風楊柳萬千條》雖然創作於1963年,在小康概念提出之前,但如今看這幅圖能讓人聯想到小康。”準大一新生許筱月對小康有自己的理解,“小康是人們滿足於自己的生活。”在她看來,這幅圖用很大的篇幅去描繪山川景色,人們可以躺在小舟上欣賞美景,“這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言的小康概念,小康不只是技術的進步,工業的發展,而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義。”
許筱月認為場館裏很多作品都是如此,通過山川河流、風景人文等抽象概念去側面反映小康主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駐足於畫作之前,我們會想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許筱月説。
120件作品勾勒社情人文時代變遷
120件作品中,有些作品以大尺幅、大構圖着眼於表現水利建設、鋪路架橋、航天工程等宏大敍事;有些則以小見大,聚焦於農家豐收、慶賀新居、老有所樂等平凡瞬間;有些則直抒胸臆,記錄於松竹林茂、煙雲縹緲、鳥啼蟬鳴等生態景觀,共同勾勒出社情人文的時代變遷。
▲中國畫 新時代中國鋼鐵巨龍在起航 丁明 133x192cm 2017年
《新時代中國鋼鐵巨龍在起航》是典型的宏大敍事類作品,趙彥國介紹,該作品以細膩的語言表現了徐徐駛來的地鐵車廂。“作品以嫺熟的工筆技法描繪這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時代產物,反映了高速發展的交通和科技事業。”
▲版畫 豐收曲 伍必端 39x54.5cm 1979年
版畫作品《豐收曲》創作於1979年,表現了收獲季節裏的農民形象,畫面主體的女性身着藍印花的服飾,手持鐮刀擁抱着,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物刻畫細膩。他們身後金色的麥浪則裝飾性地以背景呈現,營造出撲面而來的豐收氛圍,展現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喜悦之情。
▲中國畫 江南新綠 朱葵 143x211cm 1999年
中國畫作品《江南新綠》畫面以綠色的山巒樹木為基調,點綴以林中村居,鄉情濃郁,散發着迴歸自然的詩意與淨靜温馨的生活氣息。同時在綠水青山中藴藏着天地葱葱鬱茂的清新氣象與生命活力,把江南秀逸的、充滿綠色的天地山川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我”眼中的小康
9月1日上午,新江蘇記者在展廳看到,儘管下着大雨,仍有不少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李穎是安徽一所大學大三的學生,“過去在小紅書上經常看到有人‘安利’省美術館,今天特意來看看。”能碰上展覽,李穎覺得很幸運,“很多圖片都很美,儘管不能都看懂,但體驗感很不錯。”
▲市民觀看展覽
今年17歲的張瑞學過幾年素描,談到今天的主題,她認為“每個人對小康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看到畫作時所思也會不同,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張瑞最喜歡的作品是《為了下一代》,“構圖被分為窗內外,四季輪迴,窗外的景未變,但父母的身軀卻慢慢彎了下去,我們的生活走向小康了,父母卻越來越老了。”
▲版畫 為了下一代 徐仲偶 42x52.4cm 1978年
據悉,此次展覽是江蘇省美術館2020年入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季的項目。展覽籌備約半年時間,除省美術館館藏作品外,還向江蘇省國畫院、藝術家個人商借了少量優秀作品作為館藏補充,展覽將持續到11月3日。
(文中許筱月為化名,圖片由江蘇省美術館提供)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記者周永金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