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個衚衕別説有多髒亂差了,頭上一堆堆的電線,門口一排排亂停的車……現在改造之後,就完全變了一個樣。”在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衚衕居民東紅女士看來,過去一年,東西岔衚衕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作為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工程試點,去年,西城區正式啓動東西岔衚衕保護更新工作,以古樸精緻、市井生活為目標,重塑衚衕老街,再現白塔古韻。今年6月底,更新後的衚衕正式亮相。
今年6月底,更新後的衚衕正式亮相。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宮門口東西岔衚衕作為街區更新與老城復興重要起點,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35年)》發佈後首個實施的西城區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項目,是北京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項目,是老城更新第一次減量改造的實踐。
露出“乾淨的天際線”,居民可更好地欣賞白塔寺美景
宮門口東西岔位於白塔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上為朝天宮山門御道,後居民在朝天宮遺址上修建房屋街巷,逐漸形成如今不規則的骨架和肌理。
宮門口的南段分為東西兩岔,南起阜成門內大街、北至安平巷,全長308米,整體成X形,1911年定名為“宮門口東岔”和“宮門口西岔”,是白塔寺街區最重要的生活性服務街巷。
近年來,公共空間缺失、文化展示匱乏、市政承載能力不足、衚衕停車雜亂、業態低端無序等問題一直嚴重影響東西岔衚衕的風貌。
東西岔衚衕啓動保護更新工作建設單位負責人錢新鵬介紹,整個項目立項、設計、施工各個階段,始終堅持民意為先,多次組織居民議事,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完善方案設計,有針對性與每户居民溝通違建拆除、門窗更換、立面修繕等事宜。
改造後公眾能更好地觀賞到白塔寺的美麗景色。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值得一提的是,東西岔衚衕在改造中全線架空線入地,天上沒有了往常的電線,露出了“乾淨的天際線”,這讓公眾在東西岔衚衕裏,能更好地觀賞到白塔寺的美麗景色。
減量更新、適度改造,最大程度保留歷史痕跡和衚衕文化
錢新鵬介紹,在民意表達與民聲所向的基礎上,東西岔衚衕立足於歷史文化與傳統風貌保護,施工過程中既尊重文化與歷史,又尊重街區發展變遷。
在改造過程中,邀請到了古建專家馬炳堅、油飾大師李海先、民間磚雕非遺大師張彥等現場指導顧問,對具有170多年曆史的老門扇進行了保留。
改造後的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衚衕。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同時,還注重減量更新、適度改造,根據牆體現狀,對西岔119號牆面採用老磚修復;尊重建築風格,保留東岔9號、東岔35號的西洋門樓設計,最大程度保留歷史痕跡和衚衕文化,實現了衚衕更新工作中的文化傳承。
針對老城衚衕保護工作特點,東西岔衚衕的改造採取“去、留、梳、修、補、通”六種方式進行“微修繕、微更新”,對消防幹管、排水、電力架空線入地、地面鋪裝、景觀綠化、市政照明等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完善。
錢新鵬表示,不同於以往項目只在“洗臉”,東西岔衚衕保護更新項目在硬件提升基礎上,同步實現業態升級。通過搭建市場商業資源平台,引入品質咖啡業態,通過社會資本參與同居民自主提升共發力,引入了白塔書房文化業態,升級品味羊湯老品牌餐飲業態,實現了東西岔衚衕活力與生活配套的升級。
此外,東西岔衚衕作為整個白塔寺地區生活性服務街巷,停車行車問題一直是影響居民出行、掣肘衚衕治理的一大難題。對此,街道、社區積極開展民意調研,在充分吸取居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聯合交通管理部門,完善東岔步行、西岔單行的交通體系,制定微停車方案,引導停車共治,為街區長效治理搭建基礎。
錢新鵬介紹,下一步,宮門口東西岔將在此次改造基礎上,延續古樸精緻、市井生活的衚衕更新方向,實現業態升級更新,便利生活又富足文化,並以政府引導,居民共治的多元參與方式,實現更新成果共享。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