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婦女上班要化上淡妝”紅色旅遊助力懷柔這個村實現脱低

穿上藍花布上衣,繫上圍裙,紮上藍花布頭巾,粉底口紅細心化好,49歲的李淑華高高興興走出家門去上班。李淑華是懷柔區寶山鎮道德坑村村民,上班的地方是村裏的紅色教育基地,她在餐廳當保管員。守在家門口,不耽誤地裏的農活,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一個月還有2200元收入,這份工作不但讓李淑華一家實現低收入户脱低,也讓李淑華的心情越來越敞亮。

“咱村婦女上班要化上淡妝”紅色旅遊助力懷柔這個村實現脱低

大山裏的道德坑村,挖掘70年前的革命歷史,發展紅色旅遊,村集體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給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村莊、村民面貌煥然一新,低收入村走上了脱低增收路。

往昔

收入沒來源變成空巢村

道德坑村地處北京市域最北端,從城區開車需3個小時。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制約着村莊發展,本村年輕人只流出不迴流,幾十年間,常住人口從500多人流失到200多人。村莊老齡化嚴重,現在60歲以上人口占一半。本村姑娘很少願意嫁本村,娶回來的都是相鄰的河北赤城和豐寧的媳婦。李淑華也是鄰村嫁過來的,丈夫柳顯忠大她6歲。

“收入沒有來源,我們兩口子都在家種地,地也少,一共3畝,年頭好時一年能收入1萬塊錢。兩個孩子還有老人,供孩子上學都很困難。有個小病什麼的就愁死了。那時候從來不去超市,家裏種什麼就吃什麼。過節去看老人都不好意思,經常兩手空空。”李淑華説起從前,臉上湧上愁容。

變遷

一座座新民居拔地而起

2016年,道德坑村被列入市級低收入村,全村佔了近一半。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1萬元。當年,脱貧攻堅戰打響,區、鎮成立低收入農户增收工作領導小組,市派第一書記也於當年11月進村,北京舞蹈學院等“引智幫扶”合作陸續展開,各方助力重新規劃村級產業發展路徑。

從環境治理入手,村裏拆掉佔街的雞圈牛圈,拆掉危舊的石頭房,一座座新民居拔地而起,村民陸續入住寬敞明亮的新房。如今走進道德坑村,羣山環抱中,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村前流過,寬闊的柏油馬路,高低錯落的新民居,很多家門前建有鑲嵌着瓷磚彩畫的影壁,透着富足、喜慶。

紅色旅遊讓全村找回活力

2016年前後,紅色旅遊興起,鎮裏組織村兩委班子外出參觀學習,回來後,策劃本村的紅色教育基地建設。

解放戰爭時期,冀察熱遼軍區野戰醫院(二部)就設在道德坑村。當時村裏70來户,家家是病房、户户住傷員、人人當護理,收治了3萬多部隊傷員。結合那段歷史,道德坑村的紅色教育基地別具特色地設計了穿一次軍裝、參觀一次展館、吃一次八路軍餐等“十個一”紅色體驗項目,讓遊客真實體驗當時羣眾擁軍支前的光榮傳統。”

寶山鎮還把散落在道德坑村及周邊的烈士墓集中,建起“弘德烈士陵園”,經過區市兩級財政支持,設施逐年完善。根據接待需要,設置了講解員、廚娘、餐廳服務、有機菜園管理等崗位,解決了18位村民就業。

自2017年對外開放,道德坑村紅色教育體驗基地已累計接待遊客2萬餘人,直接增收150餘萬元。遊客多的時候,村裏就像過節一樣熱鬧。

今朝

村裏建起百草園 年輕人回來創業

李淑華和姐妹們,穿上鄉土氣息十足的花布衣服,在基地的餐廳上了崗。餐廳有服務標準,着裝、妝容都有講究,村裏還專門請來老師,教姐妹們禮儀規範、化妝技巧。

“以前家裏窮,串門都不好意思。現在每天跟姐妹們在一起工作,心情大不一樣。”李淑華説,“咱村婦女上班也要化上淡妝,這以前想都沒想過。”

同時,村裏還流轉村民土地,建設了百草園和有機菜園,作為紅色基地的配套。土地流轉費一年一畝1200元,惠及村裏家家户户。李淑華家也流轉了2畝地,一年2400元,全部孝敬了公婆。

2018年,在紅色旅遊助力下,道德坑村全村實現脱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萬元。目前,也開始有年輕人回村創業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於麗爽 甘南 攝

流程編輯:Tf019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5 字。

轉載請註明: “咱村婦女上班要化上淡妝”紅色旅遊助力懷柔這個村實現脱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