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青磚白牆黛瓦......稍微有點類似景緻的,都敢於自稱是古鎮,還甭管新的舊的。而大致相同的景觀、少有人文內涵,再加上同質化的內容(旅遊產品、小吃),讓人在遊走其間大呼上當和沒意思!然而,在重慶的江津,我走馬觀花式的發現了兩個可以説是名不見經傳卻有着可以細細品味的最美古鎮~中山古鎮和白沙古鎮。
“最美古鎮”這個名頭可不是人家自詡的。中山古鎮俗稱三合場,又名龍洞場,自2002年起,中山古鎮就被批准為歷史文化名鎮。此後,又被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直至2015年中山古鎮便獲得“第三屆中國最美小鎮”的稱號。中山古鎮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畔,它依山傍水,卻也緊鄰城市,距江津近50餘公里,而從重慶市中心到這裏,也不過90多公里。
初到中山古鎮的時候,我甚至都沒有看見古鎮的牌樓或大門,可見我走馬觀花的程度有多甚。在經過一個沿河的木製廊道後,便拉着行李走在了凹凸不平的石板街道上,街巷不寬,兩邊都是店鋪。再後來才瞭解到,沿河一側的全部為木製吊腳樓,而另一側,也是建制幾乎相同的老式磚木結構的小樓連成了排。房屋緊密的程度,幾乎是一間挨着一間且很少看見過道。簡單休整後,我便迫不及待的藉着逐漸昏暗的光線一頭扎進了街巷中......
日落的餘暉幾乎完全被夜色吞沒,本就在白天並不多見光的街巷中更顯昏暗,主街巷上少有公共照明。偶爾有店鋪的燈光投射到街巷中,那種暖暖的橘黃色中、時不時的穿插進了白色日光燈的色調。於是,我便藉着這並不透亮的影調,拿着相機開始了我的掃街拍攝。滿心期待着能拍到些什麼,至於真的想拍到什麼,可能連我自己也不清楚。
路過第一家亮着燈的鋪子,擺在門口的一個大笸籮中的食品吸引了我。看着像是年糕,但仔細往店鋪裏望去,裏面牆上掛有數個圓形笸籮上面寫着紅字“石板粑粑”。對於多數古鎮上的小吃,其實我是早已不報上面希望的,畢竟某地的臭豆腐、哪哪的大香腸等等已經遍佈全國各地的古鎮,都敢號稱自己是正宗且原汁原味。而這個石板粑粑,別説吃過,就連名字都是第一次聽見。必須嘗試下本地特色!
於是我便買了一份嚐嚐,和想象中的一樣,糯米是主原料,然後就是糖或是豆沙做餡料。至於做法,據説工序繁複,最後是在一個石槽子裏用棒槌打製出來的。不説別的,就這簡單的幾樣材料,純手工製作手法,可做出來的石板粑粑的味道,卻也是簡單的香甜中帶着絕對可以稱得上耐人尋味值得細品的味道。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説的那種家鄉的味道,或是老饕們口中念念不忘的古早味吧......
顯而易見,從我買了這店裏的石板粑粑可以感覺到,中山古鎮上原住民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意經看上去很是簡單,收錢後的繼續打牌,也不管我是不是站在門口、走或者不走,店主家的小孩仍舊在過來過去的遊人穿梭於門前繼續呆呆的張望着。似乎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什麼人來人往也沒有經過一樣......
街巷中的店鋪並不是家家都開着門的,從斷斷續續的門前燈光就可以看出,忽明忽暗的;有的門窗閉户;有的大敞遙開;有的店內燈火通明卻見不到店主人;有的店鋪或攤位店主人獨自看着手機或幹着自己的事情頭也不抬。就連住家養的小貓都懶得回頭看我一眼,或是看了一眼後,司空見慣的靜靜走開,這樣小的喵居然見了生人都見怪不怪的愛答不理,足見這古鎮上的人們,是有多閒適安逸,且絕不輕易也不會被外來的人們所驚擾。
但其實幾乎所有的店家們都是很熱情的,就拿我剛才買的一份石板粑粑一樣,該説的該問的店家都中規中矩的告訴了你,剩下的就是你拿着美味去自己品味了。那一句不多,一句不少的三言兩語裏,透露出了本分和並不張揚的熱情。或許這就是平常心吧......
對於遊客來説,晚上八點多鐘的時間可能正是遊玩後的晚飯鐘點,但對於本地人來説,他們似乎都已經開始了飯後的閒暇時光,有的阿姨在木板門後的屋內跳着健身操,有的大爺則是躺在躺椅上肚子上放着一個收音機,一手扶着收音機,一手搖着蒲扇......挺好的人文畫面,但始終不敢以偷拍的方式按下快門,索性就這樣、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的左顧右盼的看看也是很能滿足的我好奇心的......
而永遠最勤快的餐飲人,總是能熱情的招呼着街巷中並不多的過往遊客,哪怕你只是給上好的臘肉拍張照,或只是駐足看看他們手中的活計,他們也會暫時放下手裏的活,面帶微笑的問你要不要吃飯。從口音中可以聽得出,他們都是地道的本地人或重慶人。甚至在整條街上,我就沒有聽到一個外地口音的人在這裏做生意。由此可見,這裏並沒有被太多的商業化及世俗的因素所幹擾。也許不是節假日的原因,雖然街上的遊客不多,餐廳裏也幾乎很少看見食客用餐。但並不像想象中那樣的煙火氣,卻在這條不寬的街巷中滿眼皆是......
沒有任何做舊痕跡的門板、門窗甚至招牌、掛旗,雖然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並沒有像麗江古鎮上的那樣被行人的腳步摩擦到起亮甚至反光。但整個古鎮中的那股純粹的原生態氣息,以及雖並未看見家家户户炊煙裊裊般、但卻給人以煙火氣十足的感覺。當然、還有這裏的人們所自然流露出的那份淡然。
我慶幸沒有吃完晚飯就急着回酒店休息,否則我將錯失了江津中山古鎮裏,這樣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夜晚,那昏黃光線下的古早味十足的街巷......
進而,當我再次有機會,在第二天去同樣位於江津的白沙鎮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在小雨中依舊前往。説是小雨,卻在時不時晃太陽的多雲天氣裏偶爾哩哩啦啦的下上幾滴,不知不覺中,便到了這個號稱“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之美稱和“小香港”之盛譽的長江上游的國家級第一深水良港~白沙鎮。
剛一走下近江碼頭的高台階,便滿眼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大樹下布幾乎滿了桌椅,數十名中老年人在樹蔭下圍坐桌前正在打牌。我身揹着攝影器材的大包,手裏拎着相機,光是看着,就涼快舒服,眼饞的要死。趕緊按上幾張,匆匆朝古鎮的方向走去,其實具體往哪走我也不知道,在同行識路的朋友帶領下,走了一段泥濘的小路,又上了台階,才算是進入了部分區域正在施工中的白沙鎮。
白沙鎮其實是一座沿江而建的狹長的城鎮,據説,這裏有全國最高的吊腳樓。蓋因是吊腳樓建在了長江岸灘上,如遇漲潮或雨水充沛的時期,相信這個高度自然就不難理解了。而現今,這些被稱為吊腳樓的基底材質都已經由先前的木製更換成了磚石或水泥澆築的材質,結實程度提高了不少,但看上去還是有些嚇人!但實話説能住在這樣看似地勢險要、實則腳踏長江岸灘、可隨時高瞻遠矚憑欄遠眺滾滾長江的吊腳樓中,也是蠻自豪的一件事不是麼!
但實在是由於時間緊任務急,白沙鎮的遊覽與拍攝,也是在近乎急行軍般的進度中完成的,以至於到底白沙什麼樣,以及多如牛毛的且不可複製的歷史古建築、再到朝天嘴碼頭和一些保存完好的旁支細巷都沒能仔細的遊覽,只是在一條相對完整的主街巷裏遊走拍攝了些素材,惋惜之中稍感慶幸......
白天的白沙鎮沒有看見多少人,也許是原住民都上班的緣故,也許是這裏正在進行整體的修繕。總之,除了街巷中少有的老人偶爾出現在自家門前納涼,我所遊覽的整條街巷中,大多是沒有見到什麼人的。但可以從建築的歲月痕跡中瞭解到,這裏確實也都是些有年頭的老房子了。至於“小香港”的美譽,也許是從整個主街乃至上上下下四通八達的台階處些許可以看到些香港老街道的影子。加之這裏曾經便捷的水陸交通,進而形成了經濟的繁榮,“小香港”的名號,也許是這麼來的。
然而現在,這裏卻無處不顯露出頹敗與蕭條。不過也許這只是暫時的,正在修繕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過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説,這裏的確是個不錯的拍攝人文或環境人像的好地方。找個模特,帶上幾身服裝或道具,隨時隨地都能拍出一組民國復古風的大片來!
雖然白沙鎮與中山古鎮相比少了幾分煙火氣,更少了幾分靈氣兒。但滿滿的古早味,與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氣息,是我所到過諸多古鎮裏很少見到的。這兩個古鎮、就如同本地特色手工打製的石板粑粑一樣、看似簡單又工序繁複,可吃起來卻是意味深長且回味無窮……難得有“中國最美小鎮”這樣中肯的評價。兩個古鎮雖然都是依山傍水,也同樣緊鄰繁華都市,但卻給人以不羨華燈璀璨、獨愛暮靄晨煙的安逸、靜謐和巴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