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大家好,我們的小楠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南京天妃宮是一座明代皇帝敕建的宮廟,建於明永樂五年即1407年。這裏供奉的天妃就是人們信仰的媽祖,媽祖的本名叫林默,公元960年出生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傳説因為她出生後好幾個月都不會哭,因此她的父親給她取了此名。 這位善良的民間女子,生前幫助百姓預測天氣、採藥治病、救助海難,28歲時,因為在海上救人而獻身。於是島上的漁民們就為她建廟,將她奉為海神,到了宋代媽祖受到朝廷褒封,先後被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逐漸成為一種民間信俗。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在東南沿海地區,人們建造了很多的媽祖廟。 明永樂三年即1405年,明成祖朱棣委派總兵太監鄭和第一次遠下西洋,開拓海外關係,發展海上貿易。鄭和在下西洋航行中,多次遇到風暴,幸虧得到海神媽祖的護佑,才得以平安歸來。他奏報朝廷,將成績歸功於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大為感動,於是賜建了“龍江天妃廟”。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明初,儀鳳門外至江邊的地方稱為“龍江”,朝廷在這裏設得税關,也稱“龍江關”。永樂七年,朱棣以神靈有護助大功,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照應弘仁普濟天妃”,同時正式將天妃廟賜額為:“弘仁普濟天妃之宮”,俗稱“天妃宮”。永樂十四年,朱棣又為龍江天妃宮親自撰文並寫下了為天妃歌功頌德的《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至此成為海內外媽祖宮廟規格、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御製碑”至今已存600年,是現存媽祖碑刻中的極品,是全世界範圍內媽祖文化最高規格的文化遺存。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鄭和將海神天妃作為他的精神支柱,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之前及歸航後,都要專程前來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 從此以後,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妃誕辰日,人們都會趕到天妃宮焚香祈福,從而形成傳統的下關媽祖廟會。由於歲月、風雨、蟲蟻、戰爭等因素,天妃宮遭遇過多次的毀壞和重建。 現在的天妃宮是2005年新建成對外開放的,整個建築由東西兩組院落構成,採用明代皇家寺院建築形式和空間造型,屋面及牆體色彩均以明代皇家建築規格呈現,等級最高,尺寸高低、大小均不同於官制、民間的宮廟建築。天妃宮分三進院落,正殿為“弘仁普濟天妃宮”,供奉媽祖,右殿為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天妃正殿大門上的牌匾“聖德崇光”四個大字是由福建的媽祖祖廟贈送的,天妃正殿是專門為了供奉媽祖神像而建,是天妃宮的中樞所在。媽祖聖像高310釐米,底座26釐米,長寬均為165釐米,為脱胎工藝,福建莆田製作。神像是仿照福建眉州祖廟天妃樣貌製作,傳承了祖廟天妃正宗神像的神韻,外面是進口紅木和香樟混合而制的佛龕,坐落在石刻基座上。整個聖像高大莊嚴、端重威儀、栩栩如生。左右配青銅澆築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神像威武勇猛。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碑亭中所立石碑就是明成祖朱棣親自撰文並書寫的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這是明成祖朱棣的楷書。古天妃宮最初毀於太平天國戰亂,之後有富商在原址上面建築了規模不大的廟宇稱古天后祠,後抗日戰爭時期,古天后祠被毀,唯一倖存之物就是這座御碑。現這座碑現在存放在靜海寺內,為600年前的文物。現在這座碑亭內的石碑是用青石按照1:1的比例複製而成的。天妃宮碑是我國唯一一塊由皇帝撰文頌揚媽祖的石碑。碑額上雕刻着四條黐,中部碑身雕刻着明成祖朱棣親自撰書的碑文,碑座是善馱重物的贔屓。在舊時下關有一句俗語:“三月二十三,烏龜爬下關”説的就是下關媽祖廟會也稱烏龜會。這一天周邊的人都會來祭祀媽祖。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2012年11月,南京天妃宮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南京天妃宮加深了海峽兩岸文化上的歷史認同感,成為南京對台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2 字。

轉載請註明: 這裏是鄭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內外體制最高的官方建築,信徒無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