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長角苗”的由來
在貴州西部的納雍、六枝、織金、普定四縣(區)接壤交界的莽莽高山峻嶺中,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稀有的很有特色的苗族支系,長角苗,至今乃鮮為人知。他們操苗族方言(苗語),主要集聚於12個苗族寨子,具有吃苦耐勞、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他們久(隱)居高山之中,與外界聯繫較少,這支苗族以“長角”頭飾為象徵,目前仍保留和延續着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傳統。
據説,這支苗族原本生活在平原上,他們有一個首領稱為苗王,傳説苗王有一個神鞭,當敵人來進攻時,苗王只要將鞭子一揮敵人就會倒下。
漢人為了打敗他們,就趁苗王出去打獵,只有他女兒在的時候,來到他的家用假鞭子將神鞭給換走了。
於是漢人又來進攻。由於失去神鞭,苗王也沒有了法力,就被漢人打敗了。
苗王帶領大家逃到了貴陽黔靈山的深處,經過一段時間的辛勤勞作,終於過上了比較安穩的日子。
但是,漢人怕苗王又造出新的神器來對付他們,到處搜索苗人的落腳地,又發現了他們生活的地方。
漢人趁苗王出去打獵的機會,悄悄跟蹤他,並將他打成重傷。
族人找到苗王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只是再三叮囑族人,説:“我死了沒關係,只要你們能平安的活着。你們趕緊逃吧,哪兒生有苦蒜,哪兒就是你們的家。在那裏你們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還有,你們不能和外族通婚,如果有,大家就將他逐出本族。”然後又叮囑族人用樹枝插在頭上,讓漢人認為他們又造出了新的神器,就不敢追了。苗人遵循苗王的叮囑一直尋找着苗王所説的苦蒜生長地,在經過許多地方,經受許多磨難之後, 終於來到了現在的居住點——梭戛。
這個地方以前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苗人尋找食物的時候,在石頭縫裏發現了一株香噴噴的野草,根類似大蒜。放在嘴裏嚐了一下,味道有點苦,於是他們認為這就是苗王所説的苦蒜,這裏也就是他們的居住地了。如今的苗家也還在吃苦蒜,只是不能種植,還需到野外採摘,苦蒜並且有治療腸胃不適的功能。
他們依靠本地的野生食物生存。但是因為人口眾多,野生食物無法滿足族人的生活需要。於是,苗王死後形成的兩個帶頭人——也就是現在的寨老和寨主就與族人商議,決定將全部的兩百多人分成十二組,以此地為中心散佈開來,開荒種地,解決生活需要,就這樣形成了現在的十二個寨子。
由於長期受到漢人的攻擊,苗王規定大家不許與外族通婚,從此,這支苗族就形成了只在族內通婚的習俗。
離開黔靈山的那天,正好是三月上旬的龍日。苗人就將所有的雞拿到山上去祭拜那棵最大並且一年四季都不會落葉的神樹,祈禱以後的平安和幸福。從此以後,每年的那一天就成為這支苗族的“祭山節”。
在經過多年的種植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選擇了適宜在高山上生長的苞谷和洋芋作為主食。
在生產活動中,人們選擇了牛作為夥伴,並且在耕種中逐漸離不開它們了。於是,在人死之後,族人也會宰殺一頭牛來祭奠死者。生時需要一頭牛,死了之後也需要一頭牛幫助。逐漸地,形成了對牛的崇拜,而且也慢慢地將當初插在頭上的樹枝換成了牛角的樣子。
這支苗族在日常的生活勞作中經常遭受一些野獸——主要是鹿的襲擊。大家就在牛角上纏上黑黑的頭髮,並用白色的麻線綁緊,成為鹿角的樣子,以此來迷惑野獸,對付它們的進攻。
久而久之,這種裝飾就成了這支苗族的獨有頭飾。這就是長角苗的來歷。
而頭飾後面的小花,則是紀念為了苗族而犧牲的苗王。
少年和老年所戴的頭飾都是小一些的,大概有四五斤左右;中年人的則要大得多,最重的大約有十多斤。男人在打獵和勞動的時候,則不戴頭飾,只是將頭髮挽好盤在頭上。
解放以後,要求男人把頭髮剪短,於是也就無法再戴頭飾了。從八十年代以後,女人也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才會戴頭飾,而平時只戴長角,不盤頭髮。
據説,這支苗族原本居住於原來的江西湖廣大朝門小鐵門朱市漢。那時還不是苗族,而是漢族。後來因為天災人禍,四處逃亡,從而逃往現貴州省貴陽市黔靈山。為了生存,他們在黔靈山上展開了伐林造田活動,在山頂挖了幾塊正方形的地,在山腰挖了一片梯子型的田,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當他們正滿足於此處的安居樂業時,風波又起——吳王剿水西一事隨之爆發。原本,吳王並非為了剿水西,而是剿滅四十八大彝家霸主。但由於長角苗民族心地善良、膽小怕事,害怕吳王會剿到自己頭上,於是再次逃亡,逃至深山箐林之中,為了避免吳王的追殺,他們改名換姓,並用毛藤裹在頭上,加之又是在深山箐林之中,才決定將名字改為“箐苗”。頭上所裹的毛藤漸漸轉化為裝飾品。慢慢地,這支“箐苗”也叫長角苗。為了紀念這支長角苗在黔靈山挖下的田地,他們才在衣服的兩肩上畫上兩個正方形的花紋,代表其山上的地;在衣尾上盤上梯子形的花紋,代表山腳的田。他們所逃亡的深山箐林,就是如今十二寨苗族的故居。
原來這十二寨苗族所居的地方是一片原始森林,經過多年的毫無節制的砍伐,才使原來的綠洲變成了現在的荒山。
這支長角苗逃於森林中時,他們只靠野生食物及打獵為生。以石頭、泥土及樹木建造房子。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過着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儘管當時這支苗族只有兩百多人,但靠那些野生的食物已滿足不了生活的需要,於是他們就自己分成十二個組,每組以兩人帶頭,各自在離原地不遠的地方去找可食之物。就這樣,每一組就在各自不同的地方定居下來,形成了現在分佈於六枝和織金邊界的這十二個苗寨,而帶頭的兩人就成了寨主和寨老。
現在這支長角苗已從原來的兩百多人發展到五千多人,依然還是那十二寨子。當然,現在長角苗寨子不只十二個,但那些較小的寨子只不過是原來某個大寨子中的一個小小的分支。
長角苗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為了紀念自己逃亡時所走過的山山水水,他們只有將這些山山水水繡成花紋,作為裙子及衣服的圖案。
據説,長角苗原居於江西湖廣大朝門小鐵門,後來因天災人禍而遷往貴州省貴陽黔靈山。在那裏,為了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他們就伐林為田。在黔靈山上展開了伐林造田活動。在山頂挖了幾塊正方形的地,在山腰挖了一片梯子型的田,在那裏,他們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一直很好。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他們自足於此時的生活時,吳王剿水西開始了。
吳王剿水西,原本是剿四十八大黑彝家族。可是,這支長角苗原本就膽小怕事,很怕吳王將矛頭指向自己的頭上,於是從箐林裏逃跑了。不知逃了多久,才在一個叫漁角洞的箐林中定居下來。在那裏,久久都沒有外敵再侵犯他們。可是,前次的教訓使他們成了驚弓之鳥。他們久久不敢開荒種地,一直以野生食物充飢。儘管當時只有一百多人,但野生食物畢竟是有限的。日復一日,那裏的野生食物漸漸被吃完了。為了生存,他們就把這一百多人分成十二組,各自在離此不遠的地方去尋找可食之物。這十二組就慢慢地演變成了現今長角苗地區的十二個自然村寨。
後來,為了紀念他們在黔靈山挖的田地,就在衣服和裙子上分別以正方形的臘片和梯子形的繡條來表示。(摘自《中國涼都》熊進昌老人講述楊興明記錄整理)
歡迎關注,歡迎交流,謝謝惠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