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1

無貪心,無私心,心存清白真快樂;

不尋事,不怕事,事留餘地自逍遙。

這是一副勸誡人們正確為人處事、修身養性的聯語。

上聯的“貪心”,即貪得的慾望。“私心”,即為自己打算的念頭或私心妄念。《屍子·治天下》説“無私,百智之宗也。”“清白”指品行純潔,沒有污點。蘇軾《葉嘉傳》:“葉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氣飄然,若浮雲矣”,也特指廉潔不貪污,《明史·温純傳》:“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

上聯是説,為人無貪心,無私心,不為外物所誘,“不以感私傷神”,心存清白,廉潔自守,能保持這種高尚人格的人,就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不致有“身被名牽”“心為形役”的苦惱。

下聯的“不尋事”,即不故意製造事端或找麻煩。“不怕事”,指不怕惹是非或不怕犯錯誤。蘇轍雲:“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清代申居鄖也説:“人該省事,不可怕事。”“餘地”,是指言論或行動中留有的可以迴旋的空間。

下聯是説,人做事要有膽有識,敢於擔當,既不惹事生非,又不膽小怕事,在處理具體事情上要講究策略,注意分寸,留有充分的餘地。這樣就能進退自由,應付裕如,獲得逍遙自在的主動權。

對聯所藴含的是一種節制適度的平衡,是一種立身達人的智慧,它啓示人們:只要去貪慾之念,棄非分之想,戒浮躁之心,就能自逍遙,真快樂。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2

寧靜而致遠;

澹泊以清心。

上聯語出《文子·上仁》:“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亦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裏的“寧靜”指清靜寡欲,不慕榮利,亦指環境和心情的安定平靜。

上聯意謂不寧靜就不能加強自身修養,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總是告誡後人“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寧靜致遠,不但是修身的要旨,而且是養神的必然要求。歐陽修也説:“養神於靜則安。”應該説,寧靜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名利所誘,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保持心境的平和,享受平靜的生活。故有人説:最好的心情是寧靜。

下聯的“澹泊”,指恬淡寡欲。明代姚舜牧曾説:“澹泊二字最好。澹,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濃豔,趨炎勢,蠅營狗苟,心勞而日拙矣,孰與澹泊之能日休也。”“清心”指心地清淨,無思無慮。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白雲觀》:“問及長生久世之道,則以清心寡慾為要。”

下聯意謂只要能澹泊自守,清心寡慾,就能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心態,得亦不喜,失亦不驚,有利保持心理的平衡。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3

至樂莫過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寡智乃能習靜,寡營乃可養生。

這是清代文學家蔣士銓撰書並懸於大廳用以自勵的一副對聯。

上聯語本《史典·願體集》:“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意即不僅把讀書視為最大的快樂,還把教育子女當作最要緊的事情。柳屯田《勸學文》説:“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無論古今,都應把教育子女當作“至要”之事,予以重視。

《孟子》雲:“養心莫善於寡慾”,下聯即由此而來。“寡智”即智謀少、嗜慾淡,利於習靜,排除雜念,靜養修性。“寡營”,即慾望少,不為個人營謀打算。唐代韋應物《與韓庫部會王祠曹宅作》中説“守默共無吝,抱衝俱寡營”。

下聯意謂少思慮、少鑽營,保持心安體靜,自然有利於養生。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4

大德必壽;

美意延年。

上聯出自《禮記·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下聯出自《荀子·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對聯意思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一定會得到長壽,心情愉快就能延年益壽。

德為福壽之本。大凡品行端正、為人善良、心境淡泊、人際關係和諧的人,往往有利於身心健康。而有悖於道德準則的人,因其胡作非為必然會導致精神緊張、恐懼、沮喪等不良心態,久而久之,必會不利於健康。唐代醫學家、養生家孫思邈早就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善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下面三副對聯,也反映了同樣的道理。即:

心暢延年久;德高益壽長。

心寬能益壽;德高可延年。

處事德為本;居家書當先。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5

閉門即是深山;

讀書隨處淨土。

此聯選自明代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小窗幽記》。

上聯是説,將門關上,沒有任何人來干擾,那種感覺就像住在深山一樣。

當然,這深山並不是遠離鬧市的深山野嶺,而在於思想上淡泊名利,心裏澄靜隔離世俗的塵囂,掌握好自己的時空,即使不關閉有形之門,也能感受如處深山的意趣。

下聯説,能讀書則處處淨土。

所謂淨土,系佛教語,佛教認為,佛、菩薩居住的清淨世界,沒有塵世的污染,所以叫淨土。南朝宋謝靈運《淨土詠》:“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我們每個人心目中也有一片淨土,這就是用一種心澄意靜的心境去面對事物,無論在何種喧囂的環境,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淨土,不受外物所動,這才是真正的深山。讀書需要這種心境,修身養性更需要這種心境和這樣一方淨土。白居易《不出門》詩云:“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6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此聯選自清代金纓《格言聯璧》。

上聯的“沖虛”,即恬淡虛靜。《舊唐書·高祖紀》:“且老氏垂化,本貴沖虛:養志無為,遺情物外。”“身世”,指人的經歷、遭遇,或指地位、名聲。清代吳偉業《同孫浣心等過福城觀華嚴會》詩:“不求身世不求年,二六時中小有天。”

上聯是説,培養恬淡虛靜的品格,視富貴、聲名為身外之物,在幽雅的環境過着寧靜的生活,這便是達人立身處世的道理。

下聯的“心性”,指性情、性格。“安和”,這裏指安詳平和,亦指平安、安好。

下聯謂只要省除煩惱,心性就會獲得不同尋常的安詳平和。

如何“省除煩惱”呢?對此,古人有不少支招:

明代有個鐵腳道人曾在《霞外雜俎》中介紹了一劑“快活無憂散”,其組成為:“除煩惱,斷妄想,二味等分研為極細末,用清靜湯調服。”他還鄭重地建議,“服用者必須先闢出一塊閒地,種上花草,養上蟲魚,然後一桌一牀,盤腿而坐,閉目調息;或散步庭前吟風弄月,或賞玩字畫吟詠古詩,必可神清氣爽,快活無憂。”

清代石成金有一首《莫惱歌》,也不失為“省除煩惱”的醫心方:“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着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7

喜聞逆耳之言;

能忍疚心之事。

此聯選自清代施潤章自題中堂聯。

上聯的“逆耳之言”,係指聽來刺耳的忠誠正直之言,但都有益於行。《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史記·留侯世家》亦有:“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上聯是説,居家處事、接人待物要虛懷若谷喜聽逆耳之言,才會不辦或少辦錯事,避免事後懊悔。

下聯的“疚心之事”,係指憂心、負疚的事情。晉代潘岳《秋興賦》:“彼四慼之疚心兮,遭一塗之難忍。”“餘歡”即未盡的歡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趨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唐代姚合《送韋瑤校書赴越》詩亦有“晨省高堂後,餘歡杯酒間。”

下聯是説,能忍受內心痛苦和憂心、內疚的事,就會減少煩惱,多一些快樂。有人説,能忍方能消災避禍,能忍方能心平氣和。這正是:存德多富貴,忍性永長春。處事以忍讓為上,治家惟勤儉當先。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8

矜名不若逃名趣;

練世何如省事閒。

此聯選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

上聯的“矜名”,即自誇或妄自尊大自己的名聲。《後漢書·袁術傳》:“術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凌物。”

下聯的“練世”,即熟諳世事,閲歷豐富,通曉世故人情。

聯語是説自誇名聲倒不如隱姓埋名、多幹實事富有情趣;諳熟世事而又通達人情世故不若省事恬靜修身養性清閒。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09

靜坐澄思慮;

閒吟樂性情。

此聯摘自宋代邵雍《獨坐吟之二》中的頸聯。

上聯講養靜。莊子曾言:“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韓非也説:“聖人愛精神而貴處靜。”邵雍承繼養靜的思想,提出“靜坐澄思慮”。這裏的“靜坐”,指平靜地端坐,排除雜念,通過意念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動。澄,即澄清,澄思慮,就是使心澄體靜,如蘇軾所言:“閉息卻慮,掃滅塵相,使心澄湛,諸念不起”。

養神之道貴在“靜”,上聯的意思就是要人們澄思靜慮,全身放鬆,達到入靜。

下聯談閒吟。所謂“閒吟”指隨意吟唱。宋代陸游也有《閒吟》:“閒吟可是治愁藥,一展吳箋萬事忘。”“性情”,指人的思想感情。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閒吟樂性情”,就是隨意吟唱,愉悦情志,不要為無關緊要的事而氣惱。凡事心平氣和,不僅能樂性情,娛悦情志,而且能保養心性,延年益壽。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10

樂善不言因果事;

養心有取老莊書。

因果,指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也指佛教用語,因緣與果報: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上聯是説,作者不相信因果報應,因而作者樂於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也不講究會有什麼善果,得什麼好報,因為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種“樂”。

“養心”,就是修養心神。那麼養心以什麼理論作指導呢?聯語説得明白:“取老莊書”。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春秋、戰國時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莊子學説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莊並提,始於漢,盛於魏晉以後。三國魏曹植《七啓》:“竊慕古人之所志,仰老莊之遺風。”三國魏嵇康《幽憤》:“託好老莊,賤物貴生,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下聯是説,養心就要取老莊的書來學習。寡慾知足,淡泊全神,此乃老莊養生思想的集中體現。

《楹聯新話》對此聯十分讚賞,稱它“句法蒼古,妙造自然”。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68 字。

轉載請註明: 10副修身對聯:心存清白真快樂,事留餘地自逍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