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怎麼發明的?
那麼酒究竟是誰發明的呢?民間早就流傳着許許多多的故事。“上天造酒”“猿猴造酒”“皇帝造酒”“儀狄造酒”等等。
但流傳較為廣泛的傳説,則認為杜康才是酒的發明者。《酒誥》説到:“酒之即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一日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還因為有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聞名遐邇。
相傳,一天杜康做了個夢,有人告訴他把糧食發酵到九天的酉時,有三個人從這過,你向各乞討一滴血放到裏面,這東西就好喝了。
第九天酉時,杜康按夢中人所述,就在門口外等着。首先過來的是位書生,杜康把事情緣由説了一遍,書生把手指扎破,擠給他一滴血。不久過來的是位武士,杜康又把事情緣由又説了一遍,武士也扎破手指,擠給了一滴血。接下來杜康還是等。左等不來人,右等也不來人,眼看酉時就要過去了,這怎麼辦哪,回頭一看牆根邊上蹲着一個瘋子,哎,管他哪,拽過來,扎破手指擠出一滴來,拿回去放在了裏面。一嘗,這東西真好喝。
那麼,把這東西叫什麼呢?噢,三個人的三滴血,來個“三滴水”吧。是酉時討來的,那就再加上“酉”字吧。那麼叫什麼呢?發酵九天,就叫它“酒”吧。酒就這麼誕生了。
有了酒,也就有了人們喝酒的三種狀態;剛剛開始喝酒時,各個文質彬彬,出口成章。這個寒暄,那個客套,説話的多,喝酒的少,生怕自己喝多了丟了面子。雖説主人費盡心思,好言相勸。但大家還會小口品味,恭慎舉杯,舉止大方,氣氛和諧。
《禮記》形容這個階段飲酒更為形象。“一爵而色酒如也”,喝了一爵,人就開始飄逸起來了;“二爵而言言斯”,喝到第二爵時,話就多了,開始暢所欲言了,但依然很斯文;“三爵而油油以退”,三爵時已經酣暢了,恰到好處,就應該散席了。所謂“三爵而退”,就是這個階段書生喝酒的禮數。
第二種狀態;就是人們流傳的“酒桌三寶”:吹捧、忽悠、關係好。十幾兩酒下肚後,精神煥發,感情也融洽了,氣氛也寬鬆了,腸胃也透開了,勁頭也上來了。身如蠶蛹脱了蛹縛,擼胳膊網袖子,言語也會格外豪壯:什麼“感情深,一口悶”;“只要感情鐵,寧願喝吐血”;“東方吹,戰鼓擂,今日喝酒誰怕誰”,你強我勝,大有酒量大,本事即大的武士精神。
第三種狀態;“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酒已喝過了量,頭腦也不清醒了,理智也失常了,語言也不規範了,多以“能飲”、“善飲”而自居。這就進入“瘋癲”狀態。攥住酒瓶子不撒手,給這個滿,給那個斟,這個喝水奪盃子,那個吃菜搶筷子,手舞足蹈滿桌跑,吆五喝六,七個不服,八個不憤 , “喝好是好漢,不喝王八蛋”,髒話也上來了。站起來坐下,坐下站起來,拉拉扯扯,上竄下跳,瘋瘋癲癲。
這個故事既講到了酒的來歷,又説出了酒的作用。但是傳説畢竟是傳説。只不過是民間用於消閒、娛樂的笑話而已。據科學家考證,酒是天然的產物,嚴格意義上講,酒並非是人類的發明創造,而只能算做是發現。
所傳的儀狄、皇帝、杜康造酒等説法,其實是他們發現了廣大民眾長期積累的模式,對原有的原料進行再加工,對原有的技術進行再提高,於是釀出來了所謂第一罈酒。酒是從羣眾中來的,是廣大人民羣眾集體智慧結晶,不應該記在某某人的名下。
酒與酒文化起源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按原料分類,大致可以説,果酒、乳酒、糧食酒。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基金資助出版的《中華民族酒文化》記載:啤酒大約起源於9000前的亞述,公元1900年以後傳入我國。至今僅有200餘年。至於蒸餾酒,也就是白酒,我國才是以具有獨特芳香而聞名於世界的。並且是蒸餾酒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東漢末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我國白酒的起源問題,有漢代説、唐代説、宋代和元代説,甚至還有外來説等多種説法。數十年,學術一直有爭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資深的研究員蕭家成老先生講:“河北省青龍縣1975年出土了一套金代的銅製燒酒鍋。經有關部門進行蒸酒實驗和鑑定,確認是金代遺物。其鑄造年代最晚不遲於金世宋大定年間(公元1161—1189年),相當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年到孝宗諄熙十六年。”
元代人稱白酒為“汗酒”,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四稱這種“汗酒”才屬於真正的燒酒。1975年在河北省承德地區出土的那套金代的銅製燒蒸餾器,經考證,其構造、原理與我國傳統的蒸餾器十分相似。考古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可靠證據。
據《北山酒經》記載:北宋時有一種火迫酒,是“取清酒澄三五日後,據酒多少取甕一口。先淨刷訖,以火烘乾,於(甕)底旁鑽一竅子,如箸細,以柳屑子定。將酒入甕。……甕口以油單子蓋系定,別泥一間淨室,如令通風。門子可才入得甕,置甕在當中,以磚五重襯底。於當門裏著炭,……熟火,便用閉門。門外更懸席簾,七日後方開,又七日方取吃”。
由此可見,進一步證實了蒸餾白酒源自於北方遼河流域一帶。至今,這一帶,仍然保留着“老燒鍋”、“大酒缸”等地名。
有人關注“燒酒”這個詞,説唐代白居易所述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還有大唐年間的陶雍詩中“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等詩句,認為他們所提到的“燒酒”就是蒸餾過的白酒。
所謂“燒酒”始於唐代,實際上,他們所説的“燒酒”不等同於真正的蒸餾酒,或我們所説的白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這種説法認為,白酒始於元代。
元代的《飲膳正要》、《軋賴機酒賦》,明代的《草木子》、清代的《滇海虞衡志》、《隨園食單》等文獻中,燒酒往往是蒸餾酒的統稱。我們只能説蒸餾酒的發酵工藝脱胎於黃酒,但由於工藝本身的特點而論,此“燒酒”絕非此“燒酒”。
元朝人已經直接使用漢語名詞來稱呼蒸餾酒為“酒露”、“汗酒”和“燒酒”了,這是民間對中國蒸餾酒的普遍稱呼。“蒸餾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白酒
從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到現存地名等完全可以相互印證。並且支撐了“中國白酒,山莊主創”這種説法。我們來到國內第一座中國皇家酒文化博物館,在這裏,我們可以追尋山莊老酒“源起於炎帝、大成於夷狄、興盛於契丹、成名於康熙、發展於現在”的清晰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