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種動物是壓倒性剋制所有蛇類的天敵
“草→鼠→蛇→鷹”這條食物鏈,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大概都知道20年左右了,難道老鷹這種動物就是能剋制所有蛇類的天敵,而且還具有壓倒性優勢?答案當然不會這麼簡單!要知道,老鷹能捉來吃的動物都是體型相對比較小的,如小鳥、老鼠、野兔和那些體型不大的蛇。
為了避免蛇圖引起部分人感到不適,所以配圖主要是蛇經常出沒的自然環境。
大自然中存在多少個蛇種?
一直以來,蛇都是隻吃肉不吃素的,而且,它們似乎也並不挑食,基本的原則就是目標獵物被捕之前最好是活的。從昆蟲、蜘蛛到青蛙和蜥蜴,甚至是跟它們是同類的蛇也難逃被捕食的命運。整體上來講,蛇類動物之間的獵捕關係主要是大蛇吃小蛇;而面對其他物種的時候,蛇的體型越大,一般其捕食的動物種類和範圍都會更多更大,正如蟒蛇可以把豬和山羊吃掉,而金環蛇則一般就吃點魚類動物。
可能至今都有人不瞭解,蛇類動物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遠比我們人類進化的過程更久遠,即便所有蛇種的四肢都已經完全退化,依然掩蓋不了它們是爬行綱動物的基本事實。只不過1.3億年以前就已經存在的蛇,在這麼多年以後,依然高度依賴大自然提供的生存環境,而人類卻只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就擁有了現代文明。
撇開已經從地球上消失的蛇類,以及我們尚未發現的蛇類動物,那麼,全世界已知現存的蛇類動物也超過了3000種,而我國境內分佈的蛇類動物大約有241種。當然,這個數字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比如,某個蛇種由於自然棲息地被破壞而滅絕,或者研究蛇的專家又在野外發現了什麼新的蛇種,這些可能真實發生的事情都會導致蛇種數量發生變化。
自然界中為什麼蛇的天敵一般不是用一種動物?
剛剛已經提到蛇類動物蛇種繁多,它們不僅存在有毒和無毒之分,還存在體型大小上的巨大差異。要知道,在攻擊獵物的時候,有毒蛇和無毒蛇採取的策略都不一樣,能噴射毒液的毒蛇一般都會通過咬住對方,讓毒液滲透到血液中讓對方中毒而死,然後採取下一步行為;而無毒蛇則往往都是通過纏繞獵物,讓對方窒息而亡,亞馬遜森蚺就是這樣獵捕目標,然後用唾液潤滑獵物之後整個吞食下去。
事實上,蛇的天敵跟它的生存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周圍環境存在體型比自己明顯大出很多的蛇類動物,那麼,最有可能獵食它們的不會是其他物種,反而很可能就是潛伏在自己周圍的同類,比如有吃蛇專業户之稱的眼鏡王蛇。這個蛇種不僅身軀比很多蛇大,毒性也超強,所以,一般有眼鏡王蛇長期生活的地方,你都很難看到其他蛇種。
與此同時,小蛇有可能被大蛇吃掉,也可能被老鷹、刺蝟、蛇雕、甚至是貓和豬幹掉。而在一些特定環境中,原產於北美洲的浣熊、愛在白天活動的小型哺乳動物狐獴、最大可以長到2到3米長的巨蜥、被稱為全世界最無所畏懼的動物的非洲蜜獾(平頭哥),以及幾乎可以對蛇毒完全免疫的蛇獴,都是蛇類動物不容小覷的自然天敵。
很多時候在聊到某種動物的天敵時,很多人總會把人類提出來,沒錯,以人類目前擁有的科學技術來看,的確暫時沒有任何動物可與我們抗衡,包括兇猛無比的蛇類。但是,天敵和你擁有制服它們的能力性質不同。我們人類的食物來源很多,並不是非要以某種動物為食才能維持正常生活,而且,現在也禁止獵捕野生動物,包括所有蛇類的不同蛇種。
關於蛇,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事情:
有毒蛇並沒有佔據蛇類動物的大部分,全世界範圍內的三千多個蛇種裏,大約有1500種以上的蛇種都是無毒蛇,也就是説,很大一部分蛇的身體構造組成部分種,都沒有能夠分泌毒液的毒腺部位;
為什麼無毒蛇一般都採取纏繞的方式攻擊獵物?我們可以從現有統計數據看到,世界上的絕大部分無毒蛇在體型上都達到了身長50到200釐米。也就是説,被無毒蛇攻擊的雷武一般都與其存在體型大小上的差異;
很多人都害怕蛇,在蛇成為被保護的野生動物之前,網絡上也不乏諸多滅蛇言論。但事實,蛇類動物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貢獻是十分重要的,像蛇這樣擁有龐大種羣數量的動物,毫無疑問是其分佈環境中食物鏈的重要構成部分,而蛇的滅絕勢必會導致原本應該被它們吃掉的物種數量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