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千年古縣榮縣西北方向30公里處的低山羣中有一處神秘的山谷,近兩年日漸被喜歡户外運動的人們頻繁打卡,這與水泥路尚未打通之前的無人問津形成了鮮明對比,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們在一個夏日的週末決定來個一探究竟!
我們一行七人乘坐榮縣-長山的班車,沿G348國道向西,在五通農場下車沿小公路徒步北行,一路上天氣陰晴交替,我們的心也略有忐忑,期望中夾雜些許緊張。不過,只要一撲入大自然的懷抱,大家都還是興奮的。説話間,與我們同行趕場回家的大爺提醒我們,“雙龍水庫”到了,大家決定停下腳步在大壩上小憩。也就在這兒,我們得到此行中第一個美好饋贈:大爺給我們講了有關“雙龍水庫”和“花龍溝”的美麗傳説。
意外之喜,好一個美麗的傳説
大爺説:在很久以前,這裏山清水秀,有條巨龍羨慕這裏的迷人風光,就沿着地下陰河來到谷中清澈碧藍的深潭之中,當地百姓為留住這條吉祥之龍,便修了一座“雙龍橋”(今名“雙龍橋”),將龍栓在了此處,巨龍金鱗閃閃,渾身五彩斑斕,人稱\'\'花龍\'\'。從此,這裏越發的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花龍棲息的山溝也就被人們親切地叫着\'\'花龍溝\'\'。
後來大爺又告訴我們,花龍溝是榮縣長山鎮八行村的地盤,北邊跟鐵廠鎮的芭茅村田土相連,西邊跟高石梯森林公園相接,我們所在的這個雙龍水庫處在東邊。
大爺指引我們一路沿水庫往裏走,説到了水庫尾巴的地方,只要看到密密麻麻的竹子,那就是花龍溝了。分別前,大爺生怕我們不信,還反覆叮囑我們:進入花龍溝後一定要到上鈎頭去看看那個“龍洞”!
山路一轉,竹海赫然入目
站在山崖邊俯視、遠眺,只見橫亙在面前的是一組“人”字形的山谷,從腳底到遠方三個方向全是清一色的竹子,填得滿溝滿壑,一陣風拂過,碧波盪漾,神似江河浪起。這時,鑽牛角尖的毛病不自覺又犯了,對大家説,這是“竹海”嗎?該叫“竹河”或“竹江”才貼切呀!因為,溝底密集叢生的翠竹通過兩旁的山崖與之上的松、柏等喬木以及一些雜木,形成了一個涇渭分明的天然界線,兩側山崖將竹林緊緊夾峙在山谷之中。
結果,還是老婆大人的一句回應,讓我閉了嘴。她説,你仔細品品,是你的“竹河”、“竹江”有韻味呢,還是人家的“竹海”更有韻味和朗朗上口?我們一行扶着欄杆沿着一條曲折陡峭的石級山路戰戰兢兢地進入谷底。來到谷底還不到十分鐘,身上的汗就盡數收了,還感覺到一絲涼意,大家又把外套重新罩上。看來花龍溝還真個消暑納涼的好地方。
植被羣落種類豐富有特點,竹子是主角
谷中農家樂老闆給我們講到了這裏竹子的淵源: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地的老人從宜賓市長寧縣(也就是今天人們叫“蜀南竹海”的地方)搬回來栽植,主要選取的是楠斑竹,這竹子好看又實用。關鍵是還很好栽,根子多得很,長得又很快,向四周串着生長,沒用多少年整條溝谷都蔓延開來了,也就成了外面的人叫的花龍溝“小竹海”。在這些竹子裏頭,最大直徑的斑楠竹可以達到20釐米,我們叫它竹中之王。
在走走看看中,我發現峽谷中的植被除了人工種植的竹類,還有一些原生植被,諸如:在光照、風向等特殊條件下形成的畸形樹,在暖濕環境中生長的蕨類、在濕潤弱酸性巖壁上生長的苔蘚,極力向着光照方向攀爬的藤蔓,還有一些奇奇怪怪叫不出名兒的花草,覆蓋了整個谷底。呵呵,看起來竹家族在這裏也不寂寞嘛!
我們向老闆約了午飯之後就向溝谷上游走去。
探尋龍洞,蒐羅地質奇觀
您忘了吧,我可沒忘,我們還要去探尋大爺所説的龍洞。
穿過一片又一片竹林,歡愉的禽鳥,高歌的鳴蟬一路相伴,我們沿小溪溯源而上。我們驚歎,當正午的陽光穿透竹林,將一根根明亮的“光柱”與一根根青翠的秀竹編織在一起,時時還有嬌小的飛鳥點綴其間,這是怎樣一幅迷人的多彩錦緞!我們一路走,一路端詳兩邊的崖壁,寬處可達400米,窄處不足100米。有的地方如斧劈壁立,有的則嶙峋突兀,崖壁上大小洞穴形態萬千,橫亙在谷底的巨石大得有如小山……不由人不心生慨嘆,那曾經的造山運動是何等的轟轟烈烈,那流水的雕刻又是怎樣的耐心漫長!
一聲驚叫,嚇我一跳!原來是“龍洞”到了。
在溝谷源頭的地方,有一半月形石洞,面積較大,深約30米,寬80餘米,高10多米,目測可容得下二、三十桌人同時就餐。龍洞上方崖邊一飛泉垂掛,飛珠濺玉,煙雨濛濛,為空寂的山谷增添了一道聲色俱佳的場景;那再來巨龍的陰河還時時發出低沉的隆隆之聲,似春雷隱隱,又似松濤陣陣;陰河冒出的泉水,汩汩上湧,飲之清醇甘冽,暑火頓消。據溝里人説,這股泉水經年不斷,即便是大旱之年也無斷流歷史。
就讓大爺甜蜜的想着龍的神話吧,不用告訴他:這洞穴是地學上比較常見的“落水洞”,是流水長期侵蝕的結果;而所謂陰河的“地下暗河”則在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岩溶地貌)地區就更為常見了,此處在巨厚的砂岩沉積層的下方極有可能存在石灰岩岩層分佈;泉水不枯,那就得感謝當地濕潤氣候的適時雨水補給和繁茂植被強大的水源涵養能力了。
農家自產食材的柴火飯菜特別可口
農家樂的老闆特別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連連説我們這時候是來對了的,花龍溝就特別適合夏季來(關於這點我們在入溝不久就已經感受到了)。接着就端出清茶讓我們品賞,一個勁兒問我們怎麼樣。不知是真渴了,還是茶水品質就是好,反正大家都覺得特別好喝!於是老闆才驕傲地向我們揭曉答案:原來泡的茶葉是主人自己在山谷外懸崖邊上種的、也是自己炒制的,水則是她們最引以為傲清冽甘甜的“竹根水”。
環顧四周,發現主人家從房屋到各式傢俱,門前的小橋,屋後的雞舍,一色的都是就地取材以竹子為原料的。老闆相當健談,邊麻利地幹着自己手中的活兒,邊告訴我們:你們沒有點具體的菜,我就按你們平日裏可能不容易吃到的菜點的哈。
一會兒菜上來了,竹筍燒土雞、涼拌麻辣雞、現磨豆花、小炒蕨菜、竹芤雞蛋湯,除了蕨菜是野生採摘,其餘食材包括配料全部都是主人家自己生產和製作的。這味道,不擺了,一下子勾起了四十年前家裏土灶柴鍋做的“媽媽菜”的回憶!我又得感慨了,這是人勤手巧呢,還是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方好呢!嗨,嗨,人家美美的,兩樣都佔全了!
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再次加分
溝裏的幾户人家還根據自己的特長別出心裁地搞起了一些現場體驗活動,挺吸引人和把人留住的。比如,挖竹筍、採茶製茶、搞竹編、製作竹工藝品等,不僅吸引住了孩子,就連大人也喜歡,積極地去參與,所以留下來過夜的人也逐漸增多。聽老闆説,兩個露營場地也建得差不多了。
此行收穫雖然很大,但也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一是,潮濕且林草密集的地方怎麼會沒有蚊蟲,晚上居然不用蚊帳也不驅蚊?二是,季風氣候降雨集中於夏季,故夏季多暴雨,為什麼這個溝谷卻從無洪水侵害?我期待着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