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美好生活博物志:寄糧票寄高考分數寄同城快件,生活難離這抹綠
過幾天,參加高考的學子,就將收到郵遞員送來的高考成績特快專遞(EMS),那將是一個既緊張又興奮的時刻。如果考上大學,郵遞員還將在不久之後送上裝有錄取通知書的EMS。這兩份珍貴的郵件,會陪伴許多人一生。今天,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信件已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那一抹綠色卻依然在我們身邊。在上海郵政博物館原副館長秦國敏看來,從傳統的郵寄業務,到全方位的民生服務,郵政正伴隨我們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圖説:上海郵政大樓二樓營業廳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攝(下同)
見證百年郵政發展
頂部的高大鐘樓、兩組藝術雕像和“人民郵電”字樣,優美的旋轉樓梯、黑白馬賽克地坪、曾經的“遠東第一大廳”……上海郵政大樓曾經被列為“上海十大建築”之一,身在其中的上海郵政博物館不僅見證了百年郵政業發展,也展現了郵政與人們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實在我們郵件的大家族裏面,除了大家熟悉的普通郵件、掛號郵件、快遞郵件之外,還有許多負有特殊‘使命’的郵件。”秦國敏拿起一件保價信函説:“這種信函可以寄遞郵局準寄的有價證券、寄件人認為重要的文件、貴重物品等,並要求對內件給予保價。這種按規定交付保價費、郵局按規定承擔賠償責任的掛號信函,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常常用來寄糧票等重要票證。”
郵政的強大,不僅僅因其網點眾多,更在於郵遞服務的細緻入微。秦國敏拿出一封看似普通的改退信件説,這封信是當年動遷居民寫給他老鄰居的,我們的郵遞員通過各種方法,讓“死信”復活,送到了收信人手中。
在今年春節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上海王港郵件處理中心全速運轉,完成郵件、防疫物資處理,以最快速度送達武漢。博物館內就有王港郵件處理中心和郵件分揀機的模型,郵件通過自動化分揀,將全國各地的郵件送往千家萬户。
雖然現在人們使用普通郵件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使用快遞的頻率卻越來越多。秦國敏拿出一個印有“快寄”字樣的信函説:“這是前幾年我們推出的同城快遞服務,當天收件,隔日送達,寄信人在郵局購買這個信封后,只需用智能手機掃描郵筒二維碼標誌,就可與郵筒收寄互動。”
圖説:郵件自動分揀機模型
服務項目不斷增加
在上海郵政博物館陳列了一張1951年4月1日的《新民報(晚刊)》(《新民晚報》前身)。據秦國敏介紹,這是上海郵政管理局郵發的第一份《新民報(晚刊)》,自此之後,上海市民訂閲《新民晚報》,基本上都是由郵局投遞的。
除了郵發業務之外,另外一項與老百姓有着非常多聯繫的就是郵政儲蓄業務。早在1998年,郵儲銀行上海分行(時為市郵政儲匯局)就成為最早開辦全市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髮放的兩家單位之一。當時,每到發放養老金的時候,郵局門口總可以看到老人排隊領取的場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上海分行於2008年1月18日成立,為百姓提供更多更細的金融業務,如,考慮到部分養老金客户年紀較大、行動不便,就與社保部門合作推出養老金上門送發服務。
近年,郵政還推出了信用卡、公用事業費等賬單寄遞,司法文書、簽證護照專遞等業務,與百姓生活越來越密切相關。
圖説:上海郵政管理局接辦郵發的第一份《新民報——晚刊》(1951年4月1日)
方寸之間展示成就
7月20日,《新時代的浦東》特種郵票就將發行,而在上海郵政博物館內,就有一個區域展示了“郵票上的申城”,其中就有1996年發行的《上海浦東》郵票。能夠在國家名片上展示發展的成就,是許多地方盼望的一件事,“這套郵票的設計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以陸家嘴、金橋、張江、外高橋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再加上通訊交通和生活社區為主要內容的最終方案。”秦國敏介紹。
1996年9月21日,上海印鈔廠承印的這套郵票正式發行。因為這是國家首次發行上海地區性郵票,並首次採用膠雕印刷技術,這套題材新穎、質地立體、色彩鮮豔的郵票獲得了廣泛好評。
館內陳列的郵票上,不少都展現了上海發展取得的成就。在秦國敏看來,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不僅是書信往來的郵資憑證,也是一座城市不斷變遷的見證,更展現了各個時代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情感。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