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鄉村民宿:依託鄉愁 提升鄉村旅遊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一到週末,位於沂南縣銅井鎮三山溝村石崇崮大院就會熱鬧起來,周邊鄉里鄉親都來大院裏擺個地攤,賣些乾貨、土特產,價格比普通渠道要高不少。同樣,在濟南市章丘區南部山區的五彩山村鄉居民宿帶來了遊客,當地農户家裏產出的時令蔬菜、小米、蜂蜜和野菜等土特產,大部分裝進了遊客的後備廂。
端午節假期,鄉村民宿成為我省居民出遊度假的“爆款”產品。在濟南、臨沂、濰坊等地,鄉村民宿熱度飆升,一些精品民宿、特色民宿至少提前一週或半個月預訂,有的甚至一房難求,鄉村民宿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人們喜歡鄉村民宿,喜歡這裏的綠水青山,更喜歡它自帶煙火氣的生活。這煙火氣來自一羣“特殊村民”,他們不僅是鄉村民宿的主人,是鄉村體驗的指導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傳播者。如今,民宿不再只是住宿的選擇,而是變成了城市居民嚮往的“詩和遠方”,也改變着當地人的生活。
寂靜山村來了創業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大家的出遊習慣也有了改變,不聚集,不遠行,講衞生,講品質,消費水平也一下子提上來了。”6月26日清晨,一場大雨過後,濟南市章丘區南部山區的五彩山村,雨霧蒸騰于山間,如一條白色緞帶,為山居村舍增添詩般意境。推開自家民宿的院門,鄧文軍眼前的綠水青山越顯青翠。
從2015年投身山村作旅遊規劃、景區建設、民宿設計,鄧文軍的團隊已經與附近村民打成一片,他也把這裏當作半個老家。十八盤村和東車廂村,以前閒置的26間舊房子,如今已被改造成統一品牌的五彩山村鄉居民宿,每個院落兩到三間房,每日收費900元到1300元不等。今年端午節前半個月,大點的院落已約滿,臨近幾天,6月26日和27日兩天客房全滿。
“都是回頭客,我們新開發的幾款山野菜,遊客都説沒吃過,反響不錯。”鄧文軍説,做民宿前,他的團隊更擅長作景區策劃和諮詢,捎帶着改造民居做景區配套設施,對民宿經營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沒想到把民宿做起來,比景區還要紅。鄧文軍説,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人們對品質的追求變得更加強烈,和去年同期相比,遊客更注重飲食的健康和衞生,消費升級所帶來的一系列消費觀念的改變,對於民宿行業來説,也是一次巨大的推動。
與外鄉人鄧文軍帶着事業紮根鄉村不同,今年44歲的武光軍返鄉創業,懷揣更多的,是對故土的眷戀,改善童年居住的村莊的願望。武光軍創辦的民宿位於沂南縣銅井鎮三山溝村,取名“石崇崮民俗大院”。石崇崮是沂蒙七十二崮裏的第一崮,立在羣山之間,其下青山幽谷,屋舍錯落。石崇崮大院就在崮下,生態優美,非常適合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的旅遊區位優勢,沂蒙古村落的典型遺存,與溝深谷幽、茅舍錯落、溪繞門前、小橋流水的獨特風景融為一體。
“房前屋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心血。”夏日陽光燦爛,一臉小麥色的武光軍,每天清晨都會通過快手直播,向粉絲播報大院的方寸變化,有時是響徹山谷的金雞報曉,有時是聲聲悦耳的啾啾鳥鳴,有時是自己揮舞球拍的晨練自拍,向人們展示動靜皆宜的石崇崮大院。
貧窮、交通不便,是武光軍小時候對家鄉的最初記憶。那時村裏根本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與外界相連的除了崎嶇的山路就是鋪滿鵝卵石的河灘,出門全靠步行。拔起窮根子,需要有產業,更需要帶頭人。武光軍覺得,從初建到現在,民宿對村舍美化、環境改造,就像四兩撥千斤,撬動的是村裏人從被動到主動改變生活習慣的思想。“這就是民宿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民宿對周邊環境的帶動,對村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先進文化的注入等,力量不容小覷。”武光軍説。
武光軍計劃,未來以每户兩萬元的投資對有意向的村民家裏進行改造,達到民宿接待標準,在週末客流多的時候接待一些客人,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主要目的還是‘帶動’,我想發揮石崇崮大院的集羣效應,來帶動當地更多百姓致富。”武光軍説。如今民宿經濟的綜合帶動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一到週末,鄉里鄉親都來大院裏擺個地攤,賣些乾貨、土特產,價格比普通渠道要高不少。有網絡平台運營商提出,每增加一間民宿,就可增加6個崗位。這個説法從武光軍的實踐中得到印證。石崇崮大院的建設和運營,充分調動了周圍村民的參與。目前大院已經提供了工匠、廚師、民宿管家等十餘個工作崗位。
在濟南鄧文軍這裏,除了翻修民宿、建設景區提供的工匠僱工崗位,這幾年,村集體每年會獲得5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利潤分紅,其中一部分款項定向分配給村裏的貧困户,直接幫助多年的貧困人口脱貧後不再返貧。而當地農户家裏產出的時令蔬菜、小米、蜂蜜和野菜等土特產,大部分裝進了遊客的後備廂。

投影儀、紅酒櫃裝進了農家小屋
市場規律下,並非所有民宿都是暢銷款。端午節期間,在民宿聚集的煙台市蓬萊區,民宿入住率冷熱不一,網紅民宿供不應求,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還不足30%,若非節假日幾乎無人光顧。
“蓬壺銘舍”鄉村民宿位於蓬萊閣街道水城社區,以“事事如意”“多子多福”為主題的“柿子”“石榴”兩套院落,端午節前開門納客,每間房定價500元以上。步入室內,原來的老屋不僅粉飾一新,裝修風格也頗具個性時尚。水城社區黨支部書記單延軍一邊向我們介紹村居改造民宿的進展,一邊展示屋內的“現代化”:有投影儀、紅酒櫃、戴森吹風機……“這桌子的木頭也是高級貨!”儘管是農家小院、漁家老屋,但裝修風格和配套設施不輸星級酒店。單延軍表示,為民宿下如此“血本”,就是為了以精品吸引年輕消費人羣。
單延軍説,在過去,水城社區的“漁家樂”非常發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村發展了很多小旅館,都是村民自己利用宅基地改造成家庭小旅館,2000年以後,遊客的消費水平漸漸提高,能體現當地特色的漁家樂蓬勃發展。但到了2016年以後,當地旅遊業開始出現瓶頸,漁家樂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單延軍介紹,最鼎盛的時期,水城社區近1500户村民中有300多户搞起了漁家樂。
“關鍵的原因還是漁家樂已經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層次了。”單延軍説。以農村家庭為主體經營的農家樂、漁家樂,以餐品地道、價格低廉等特點顯著區別於其他餐飲、住宿主體,同時,衞生環境差,設施舊,品質低等缺點也越來越明顯。“遊客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而我們這裏的漁家樂卻一直沒變,所以就越來越不吃香,越來越難吸引人、留住人。”單延軍説。
在市場倒逼下,水城社區開始謀求轉型之路。當地組織專業人員到北京、莫干山等民宿經濟發展繁榮的地區進行考察,討論研究出了民宿提升改造方案。“剛開始的時候,村民的工作很難做,因為沒接觸過民宿這種新鮮事物,大家都有些信不過。”單延軍回憶,在社區人員的反覆解釋下,有幾户村民率先點頭,同意將房子出租。很快,看到民宿開始建設,村裏的環境變好了,就業崗位也增加了,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支持這項工程。
“幹了這麼多年漁家樂,我們的村民有底子,懂經營、腦子活泛。”單延軍表示,目前當地閒置了100多套房,對村民來説產生不了經濟收入,而當地要做的就是為村民們作一個示範,引導他們找到自己漁家樂的升級方向。
2019年6月,水城社區成立蓬萊市丹崖水寨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一期投資300萬元,租用9處村民閒置院落開發精品民宿。目前開發面積約5000平方米,規劃精品民宿院落6個,40個牀位,配套建設遊客接待中心、可容納50人同時就餐的餐廳、容納近30人開會的會議室等設施,後期還會通過招商合作方式引進其他配套商業。
遊客來了和誰相處?為水城社區內的民宿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全部來自社區居民,經過培訓的社區居民可提供“一對一”管家式服務,蓬萊獨特的民風民俗融入到服務中來,讓遊客在享受舒適住宿體驗的同時,更能深刻體驗地道的蓬萊鄉土文化。
水城社區推動“漁家樂”轉型升級,打造民宿產業鏈的實踐探索,受到了社會的關注。蓬萊區決定,通過“水城民宿”的示範引領作用,撬動轄區內“漁家樂”產品轉型升級,最終推動蓬萊精品民宿集羣建設及產業鏈發展。
“這個時候誰能做得更好,應對更及時,誰更有可能彎道超車。”單延軍説。
不僅是蓬萊水城社區,在淄博牛記庵古村、濱州西紙坊村、臨沂李家石屋村、威海慈口觀村等一些特色村落,都能看到當地促進民宿發展的努力。不少地方提出要打造形成住宿、餐飲等產品特色鮮明,創意休閒、主題活動等配套內容豐富,旅行行程設計、美食加工等增值產品合理佈局的精品民宿聚集區,構建以民宿為核心吸引物的上下游產業鏈項目。讓產業在這裏紮根,才是轉型發展的硬道理。

不僅靠情懷,更要靠商業運營
表面上,民宿是一種情懷,但骨子裏的商業運營更是一門學問。要想以民宿撬動鄉村旅遊發展,單憑山清和水秀,遠遠不夠。鄉村活力的營造,靠的是產業支撐、功能配套、營銷推廣,靠的是大眾參與、文化創意、時尚引領等多方面元素的整合和重塑。
坐在田齊和陳皮夫婦精心搭建的花式涼棚裏,幾個朋友聊着天,越聊越投機。田齊和陳皮夫婦是青州市雲門引民宿的主人。如今,雲門引名副其實,成為青州民宿的領頭羊。
田齊夫婦既是民宿的投資者、經營者,還是共同設計者、裝修者、居住者。雲門引民宿體量不大,三層小樓裏,公共空間很多,能住客人的只有四個房間。他們把家安在這,與客人共享同一生活空間。國畫、鮮花、苗繡、門匾、復古摩托車、咖啡機,中西方不同的元素在這個空間裏融合,混搭得當。
“儘管沒有在攜程、途家等OTA網站上線,民宿的預訂依然十分理想。”陳皮介紹,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後,她的家每個週末住滿了新朋友或老朋友。雲門引也成了田齊夫婦二人與藝術圈朋友交流或聚會的場所,“正因為這樣,我們的民宿一傳十,十傳百,朋友之間口口相傳讓房間不愁沒人預訂。”
田齊和陳皮是搞藝術的,田齊是知名畫家,青州本地人,陳皮擅長體現生活美學的裝潢設計,曾有長時間旅居海外的經歷。“這些年來,我們定居在北京,青州這幾年環境越來越好,我就想找一個地方,打造這樣一家民宿。”田齊説,民宿建成納客以後,兩人倒不怎麼回北京住了,大半時間就居住在這裏。
田齊在青州常住,完全“有事可忙”。在他的影響下,更多的原住民開啓了自家房屋的改造升級,讓自己也搖身一變成為民宿主人。附近不少鄉村民宿都請他去指導,幫忙設計或者把關。在田齊看來,從這個意義上説,不是村民引領了民宿,恰恰是民宿改變了村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掙錢方式。隨着民宿的數量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彙集,最終將實現整村旅遊資源的激活。
除了忙藝術創作,田齊也熱衷參與到家鄉鄉村振興的行動中。青州大力推進全域旅遊,給每個鄉村旅遊村鎮都規劃了各自的風格。田齊受青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邀請,將“藝術”植入一些發展鄉村旅遊的村落。村頭、村尾的鄉村景觀,村內綠化,牆繪等等,都由田齊設計出來,再由工人施工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村落的特色和民俗被深入挖掘,越來越多的鄉村旅遊“金疙瘩”嶄露頭角。
最近,田齊主導了邵莊鎮王家攆村的古村落藝術改造。畫師們用心畫下一幅幅詩情畫意的牆體畫,既包含田園農耕、村史村志、村規民約等接地氣的內容,又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涵養文明的內容。田齊認為,將農村環境美化與文化建設有機融合,是傳播鄉村文明的一種巧妙方法,用獨具特色的牆體畫“書寫文明”,讓文化牆成為教育村民、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道德課堂”,很有意義。
民宿是鄉村振興中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之一,是針尖兒上的東西,很有穿透力。隨着民宿經濟在鄉村的蓬勃興起,各種要素開始流向農村。打工的回來了,年輕大學生回來了,創客鄉紳回來了,資本回來了,政府的政策、資金、公共產品也向農村傾斜。這股力量讓寂靜的農村再度熱鬧,鄉村再次繁榮。鄉村民宿的設計者們越發希望,以民宿為核心,通過目前所做的工作,加強與周邊業態的聯動,幫助家鄉實現鄉村整體環境和旅遊產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