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會館是滬上唯一保存完好對外開放的晚清會館建築,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唯一保存下來的遺址。
清同治初年,福建商人在裏倉橋租賃民房設三山公所。清宣統元年,福建果業商人集款重建滬南果桔三山會館,用於同業討論商務、祭祀天后,即今日的三山會館。“三山”由舊時福州城的“越王山、九仙山、閩山”而得名,會館主體建築佔地1000平方米,門樓、殿廡、戲台、觀樓等建築格局完整,石刻、木雕、匾額、楹聯等裝飾工藝精湛,整幢建築雕樑畫棟、別緻秀麗,富有濃郁的閩南建築風格。
圖説:三山會館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
新中國成立後,會館曾被用作學校校舍。1985年南浦大橋即將動工興建,按規劃,拓寬的中山南路和大橋引橋正好通過三山會館,為此,各方人士圍繞着三山會館是“保”還是“拆”展開了激烈爭論。最終,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將建築整體南移30多米的決定,使三山會館得以完整保留。1989年9月26日,移建竣工後的三山會館正式對外開放。2008年,有關部門對會館進行了始建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修繕工程,會館磚雕門樓的修復和大殿內漢白玉“天后”神像的重塑,人物故事栩栩如生,重現當年風采。會館見證了上海百年發展史,值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之際,有關部門在三山會館舊址旁新建上海會館史陳列館,以詳實的歷史文物、文獻史料、會館遺址陳列,系統地揭示了會館、公所對上海經濟發展和移民城市形成的地位與作用。
三山會館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命名為上海市紅色旅遊基地,2009年被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15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