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據説在古驛站東南側不遠處,有一“五里亭”,讓疲憊的旅人歇息,石柱上有一副對聯,是華僑黃志信所寫:“兩頭是路,坐一會,不分你我;四面皆空,談片刻,各赴東西”。
驛道的開闢,驛站的設置,不斷湧進的物流人流,為深青村帶來了無限商機,土樓、大厝、宮廟、棋盤屋、祠堂等陸續興建發展,成了一個頗為熱鬧的市鎮。據記載:“泉在同安縣深青鎮南蓮花村”。該碑於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所立,可見500多年前,深青已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古鎮。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深青古驛是目前國內僅存不多的古代郵驛遺址之一。
徜徉在路面斑駁的古驛道,駐足在閲盡滄桑的驛樓古地,驛站成為窺視郵驛發展和古鎮興衰的一處觀景台;行走在和風翠影中,驀然發現,寬敞的國道與悠久的古道,是那麼富有詩意地展示新的一頁地理。
古驛的前世今生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和所有曾經熱鬧繁華過的古驛一樣,集美灌口鎮的深青古驛,歷經千年,漸漸失語。然而,作為閩南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驛站,它的存在仍然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古驛坐落於灌口鎮深青村的西北側,見證了歷史上閩南交通的巨大變化。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到了元代,這裏是宋元漳泉古驛道上的一箇中間站,配有驛使和士兵50名,駿馬50匹。每當遠處急促的馬頭鈴聲響起,警覺的驛使便會立地起身,牽馬待命,等着風塵僕僕的人馬將文書帶到。一匹馬一口氣跑完六十華里之後便可以停下休息,換上新人新馬,開始下一場接力。而這個中轉站是前一段旅途的休憩地,下一段的人們整裝待發,接着一路風塵上九天。
古人用這種方式傳遞文書,從京城長安到漳州,只需短短七天。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穿鬥式的建築,樓上奉祀着關帝,門樓上鐫刻着“驛樓古地”四字。
如今,繁華落幕,古驛給人們留下了深青橋和驛樓兩部分遺址,經過明清兩代的屢屢修葺,它們在今人面前得以保持完整的姿態。深青橋主體長25米,平均寬2.99米,高3.7米,五孔四墩。它重修於康熙年間,續建於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原先橋身並無護欄,然而前幾年村裏的小孩在橋上奔跑嬉戲時不幸落水,村民於是自發捐建,築起瞭如今的水泥欄杆。遊人來往這裏往往對這些欄杆頗有微詞,認為破壞了古蹟的古香古色。但村裏人也有難處,資金不夠,只能以安全為先,至少在目力所及範圍內,孩子們奔跑呼嘯,村民們騎車帶着一家老小經過,都已不用戰戰兢兢。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建於南宋時期的深青古橋,因為溪水流經這裏會由濁變清而得名。
村裏熟諳深青歷史的林得時老人説,交通的本意就是與人方便,如今的深青橋除了遺留下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之外,仍然發揮着方便交通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説,古驛謝幕,而它還沒有。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漫步石橋,周圍風景旖旎,古榕掩映着層起的屋檐,遠處羣山環繞,默然威嚴。身後,古驛樓連接着舊時的驛口街,而放眼遠方,新國道蜿蜒前行,旅人不再在此停留,而是匆匆前行,留下一路歡歌。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無限唏噓驛口街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驛口街回形土樓遺址。
默默留在原地的驛口街,只剩一排殘瓦,這一條長僅500米的古街道,身軀腐朽,氣息尚在,仔細端詳,宋元明清的風徐徐刮過。
驛口街的前身就是橫穿深青全境的古驛道。宋末元初,官府在驛口街的西北側設立驛站之後,帶動了深青村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據林得時介紹, 驛道的開闢,驛站的設置,來往漳泉的商人給深青帶來了商機,於是驛道(驛口街)兩旁不斷有人開店做起了生意:乾果、什貨、客棧、飯館,同時出現了加工業、榨糖坊、加工鐵器的“造土槍”、屠宰生豬的“豬槽”,興旺一時。經濟的繁榮,使得人口增多,驛道變成街道,土路鋪上石板,驛站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頗為熱鬧、頗具規模的市鎮。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驛口街破敗的回形土樓邊長出了綠油油的植物。
時隔千載,驛道幾經改造,眼下的驛道是在原來石板路的基礎上鋪就的水泥路街道,路面也從2.7米拓寬到5米。街道兩旁已是三層樓所代替古道的低瓦房。
令人驚奇的是,古街上的當鋪、旅館等都還能看見殘破的招牌。透過這些老舊的名字,當年的繁華場景可以想象:天南地北的人經過驛站稍事休憩,茶館小二的吆喝聲,當鋪夥計的討價還價聲,和當地人的日常煙火彙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熱鬧興旺的場面。
驛口街旁的炮樓。
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和鈴鐺的響聲,街上行人紛紛避讓,街道霎時寬敞了許多,兩匹駿馬“唆”地疾跑而過,前面一人策馬揚鞭,後面一人身上背一竹筒,衣着鮮豔,滿臉是汗,這是朝廷送信的信使。兩匹駿馬一前一後飛快地穿過繁華的驛口街,向下個驛站飛馳而去……
驛口街的東南側有一溜順街而建的回形土樓,如今也大部分殘破了。行到驛口街中段,仍是遍地瓦礫,然而同行的林得時説:“這裏原是赫赫有名的深青驛館。後來北洋軍的一把火,毀去了這裏的一切。”
曾經人來人往的當鋪,如今只剩下一塊殘敗的招牌。
他和我們説起了這座驛館的歷史。歷史上,由於具有軍事性質,深青驛館曾經紀律嚴明,村民們只可遠觀不可隨意入內。然而到了清末,由於疏於管理,這裏開始變得魚龍混雜,一些上了年紀的信兵離開驛館後找不到生活出路,窮困潦倒只能靠乞討為生,晚上他們就借宿在驛館。驛館後來便慢慢失去了其軍事效用。到了民國初期,北洋軍與“魚仔會”、“三點會”等活躍在深青的民間組織發生激戰,在戰爭中,深青驛館被北洋軍一把火燒燬。
館毀人去,僅存一處廢墟供後人觀瞻,遙想昔日這裏曾經有過的威儀,怎不令人感嘆不已。
一副對聯牽起兩岸情緣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驛口街上坐看人來人往的老人。
走在這些殘磚片瓦中,歷史的興衰榮敗如影片般緩緩放映,而今日的深青村民,仍將在裏面充當主角,繼續演繹着這座閩南鄉村的美麗傳説。
據説,在深青北邊有一條溪,這條溪原來是沒有名字。溪深水渾,在當時又沒有橋,大家只能踏水過溪。如果遇到大水就很不方便,所以鄉里的長輩們就決定造橋。開始造橋的時候,由於溪深水渾,沒辦法放橋基,所以村民就祈禱上天,讓水神保佑這條溪由渾變清。巧的是,水神從這裏路過,被村民們的行為舉止感動到了,就決定造福這方百姓。從此,百姓為了感謝水神,便把這條溪叫做“深清”。“深青”原本寫成“深清”,有三點水,後人在寫的時候為了省工,所以就變成了“深青”。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建於南宋時期的深青古橋。
古時候深青溪碧波盪漾,橋下是古碼頭,船舶可直通馬鑾灣出海口。
深青村以蘇姓為主。元初,從海滄錦裏遷來定居。憑藉古渡口的優勢,明末清初,深青村大量村民經此下南洋、過台灣。據史載,清朝早期,深青蘇氏族人大量遷移至台灣高雄路竹鄉等地,並請澤深宮保生大帝香火至東安宮(現位於高雄縣路竹鄉大社村)。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澤深宮位於深青村西南,驛口街末端,坐東南朝西北,面寬18米,進深22米,佔地面積396平方米,穿鬥式磚木結構,屋頂為雙翹脊硬山頂,平面結構為二進一天井式,左有護厝。正殿奉祀保生大帝。此宮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大量清及清以前石、木構件,其龍柱為上下漸收的梭形柱,龍身為中浮雕而令人稱妙。據説由於澤深宮是直接從白礁慈濟宮分爐而來,故而每年正月初八,深青保生大帝要去白礁慈濟宮進香請火時,享有可進中門的特權,同時可把旗插在井中。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信步徜徉於村落的母子。
由於歷史原因,台灣深青兩地鄉親被隔離幾十年。改革開放以後,在台灣的深青籍鄉親,歷經千辛萬苦,一次又一次到祖國尋根訪祖,走遍泉州府轄地,因在台灣鄉親只記載開基祖先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遷移渡海來台,苦苦尋訪祖籍地未果。
一副對聯牽起兩岸情緣。1996年在大陸台商的幫助下,台灣同胞才找到了祖籍地深青村,而他們帶來東安宮的門聯:大德廣生封大帝,深仁厚澤鎮深青”,終於在深青澤深宮對上,這才找到了根。1997年4月,由台灣蘇氏宗親蘇温桐帶領的台灣鄉親回鄉探親團回到深青。現存的澤深宮,據説也是清朝光緒年間,海內外鄉親捐資共同修繕的。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斷碣殘碑映驛亭。
根據蘇氏族譜的記載:貞岱第十七世,台灣建基始祖:振來公(貞岱社六柱社尾),原籍泉州府同安縣明成鄉安仁裏十五都深青保)。經考證發現,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深青重修深青橋開建新橋碑誌裏,就有台灣鄉親蘇強、嘉義的蘇科等為家鄉修橋造路捐款的記錄。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如今驛口街依然扮演重要的交通要道角色,人流車流往來不絕。
如今,澤深宮在台灣有9座分爐宮廟,信眾多達十幾萬,每年都有大批台灣信眾前來祭拜,澤深宮已成為兩岸民間信仰文化的一個重要交流點。
百年古木數十株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徜徉於深青村,在這裏,腳下走的每一步都是歷史。
只有1000多人的村裏,百年以上的古木竟有數十棵。在初夏陽光的沐浴下,深青溪東南端有棵數百年的老榕樹,好一派葳蕤景象,放眼望去,層層疊疊的綠;駐足而觀,令人心曠神怡的綠。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真正讓我們開眼的是溪邊翠色深深的榕樹“門”。進入“門”下,我們立即被大自然的神奇震懾住了。數百年的樹齡,數10米高的大樹,伸展軀幹構造出一個天然的樹門。但見它三腳着地,氣派十足。“門”上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村裏人崇敬這棵榕樹,把它稱之為“神樹”,神樹又跟村民十分親近,村民也把它稱為“三腳榕”。據説,深青村歷史上也誕生過有名的名人,由於古榕的一根枝幹還伸展到了旁邊的水壩中,點到了水面,後面的枝幹伸展開來,像開屏的孔雀尾巴,因此,文人們把這一景緻稱為“孔雀戲水”。這處溪流湧向外海,當年村民們可以在這裏上船,直接揚帆到南洋。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擁有百年樹齡的三腳榕。
村中還有一棵奇樹,據説是前往南洋開拓者的守護神。村民們稱之為“香樹”。未見到香樹,倒是先看到村中遠處撐開了一把綠色的“傘”。林得時告訴記者,那便是香樹,只見枝幹縱橫交錯,方圓兩三百平方米都是它的地盤,儼然成了一把天然的巨型“遮陽傘”。據説,每到炎熱的夏天,人走到香樹下,就可以聞到陣陣清香,氣温越高,香氣越濃。只可惜這一天的氣温不高,我們沒能聞到香樹自然散發出的香味。不過,摘下一片細長的綠葉,用手揉一揉,一股幽香沁人心脾。我們確信它是一棵名副其實的香樹。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深青村裏的茂林庵。
林得時説,村裏人也把這棵香樹供奉為“神樹”。在樹旁設了一個船形香爐,上面寫着“茂林公”,至於為何稱為茂林公,我們不得而知。突然,我們發現,香樹的一根枝幹上裂開了好幾道口子,枝幹還橫到了地面上。仔細一看,枝幹與地面相交的地方居然形成了一個“底座”,這樣,倒垂下來的枝幹便自我撐住了,而且還在繼續向外伸展“胳膊”呢。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來源:台海雜誌公眾號;
編輯丨盧燕 吳喬鶯;圖片丨陳嘉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60 字。

轉載請註明: 灌口深青村:古驛深深 古風悠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