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交匯處(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田明霞 攝)
奔騰不息的涪江水,自江油飛鳳山南麓進入涪江流域內最大的沖積平原。安昌河為涪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安州區千佛山南華嶺,從安州界牌鎮流入綿陽市區。芙蓉溪是涪江左岸支流,發源於遊仙杜家山,從沈家壩匯入涪江。從漢朝設立涪縣以來,這三條富饒的江河溪流,孕育滋養着綿州城,也見證着綿陽這座千年古城的當代風流。
涪江 千帆競發開放綿州古城
千百年來,涪江碼頭眾多,水運發達,商客船隻往來,一片繁華。在許多老綿陽人兒時記憶裏,放漂扎筏、水運木材曾是涪江東河壩一道美麗的風景。
涪江水運,始於秦、漢。清代,綿州水運主要靠木船輸出糧食、山貨、藥材以及輸入百貨、布匹、鍋碗、紙張等,最興旺時有木船3000餘隻。光緒末年,綿陽麥冬經木船運往重慶轉銷上海達1000餘噸。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將彰明、中壩和安昌河的木船及從業人員劃歸綿陽港區。1956年從射洪、重慶轉入109只木船、200餘工人,充實了綿陽水運力量。1956年4月,綿陽港口木船運輸合作社(綿陽市航運公司)成立,入社木船203只、人員766人,成為綿陽地區唯一的水上運輸企業。
南河大橋(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蘇東華 攝)
寶成鐵路通車後,綿陽的水上運量成倍增長,其中以20世紀50到80年代最為繁忙。到1977年,綿陽港口年吞吐量達238.7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
20世紀80年代後,涪江水運日漸衰落,綿陽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減少。1990年後,市航運公司轉行,涪江長途航運業務停止,只有區間短途沙石運輸。
2001年,涪江上建成三江大壩,2016年9月,(綿陽港)景區完成改造提升。碼頭位於三江湖,雖不再承擔長途航運,但風景優美,遊船賞景,十分熱鬧,和當年港口絡繹不絕的情形如出一轍。
安昌河 二十四橋明月江更美
在綿陽建城的歷史長河裏,涪江支流安昌河,小橋流水般靜靜流淌。安昌河從安州界牌入綿陽主城,從上游至下游流經6個鎮(街道),24個村(居),於南塔腳下匯入涪江。
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綿陽主城區的安昌河上先後架起了安昌江大橋、小浮橋,緩解羣眾出行難。改革開放後,又陸續建起了寬闊高大、美麗堅固的南山大橋、南河大橋、安昌二橋、飛來石大橋、雙碑大橋、朝陽大橋、普明大橋、樊華大橋等十幾座大橋,“二十四橋明月夜”美景再現。
值得一提的是歷經“夏船冬橋”、人行鋼纜索橋的南山大橋。安昌河流至南山一帶,又稱為南河,南山上有建校上百年南山中學。那時,連接南山片區和城市中心、南河壩一帶的交通主要是“夏船冬橋”,夏天河水多,用渡船,到枯水期就搭木橋。
1984年7月,南河索橋建成,索橋為柔式人行鋼纜索吊橋,地處南山腳下安昌河與涪江匯合口地段,橋身長251米,寬3.5米,橋塔高25米,可以同時行800餘人,自行車也可通行。南河索橋方便了南山工業區、學校及附近鄉村的羣眾進出涪城、遊仙等地。此外,這造型獨特美麗的索橋,也吸引着人們到橋上感受搖搖晃晃的刺激,欣賞身邊的湖光山色。
1997年,南河索橋拆除重建,原址修建的南山公路大橋於1998年建成通車,人流、車流量巨大,極大地緩解了從南山方向進主城區的交通壓力。
芙蓉溪 詩情畫意訴説千年花語
芙蓉溪是涪江左岸支流,全長90.7公里,流域面積594.9平方公里。據綿州地方史載:“州東北二里,源自彰明迤邐百里,至州城東南入涪水,夾岸多芙蓉,故名。”
仙人橋(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蘇東華 攝)
芙蓉溪起源於江油,左岸叫杜家河、右岸叫戰旗河,在遊仙區忠興鎮涪水村交匯形成芙蓉溪,流經遊仙區的忠興鎮、新橋鎮、遊仙街道、經濟試驗區、富樂街道、涪江街道等地。芙蓉溪左岸起點為忠興鎮涪水村,止點為涪江街道韓家脊社區;右岸起點為忠興鎮南山村,止點為涪江街道治平路社區。
芙蓉溪畔的古蹟眾多,除了著名的富樂山公園、李杜祠外,在東津古渡有漁父村惠澤堰。惠澤堰修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渠全長23公里,引芙蓉溪、涪江二水灌溉農田約7萬畝。
自漢代始,今遊仙區開元場一帶成為古涪縣治地。古時,芙蓉溪兩岸多種植木芙蓉樹,美不勝收。唐代以來,芙蓉溪被譽為“巴西第一勝景”。杜甫、陸游、王勃、羅隱、蘇易簡、李調元等歷代文人雅士泛舟其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華麗詩章。明代知州唐平擴建春酣亭,成為富樂山前一大景觀,今有春酣亭復建在李杜祠。
今天,芙蓉溪邊綠樹成蔭,溪畔鮮花明豔,芙蓉溪流經遊仙區全境,匯入三江,並通江達海。從1993年建區至今,在荒河灘上建起來的遊仙新城,已成為中國綿陽科技城核心組成部分,書寫着當代綿陽的傳奇。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田明霞)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