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時分,輕風暖陽下的滬郊村旁、田邊清澈的淺溝小浜裏,一派生機:青黑色、圓頭細尾、學名叫蝌蚪的小精靈,在水藻間或結伴羣遊,或單溜獨行;搖頭擺尾,靈動穿行,給勝芳的鄉野,平添了別樣的情韻。
小精靈,學名蝌蚪,滬人稱之為“拿摩温”。到鄉下捉“拿摩温”去,是當年一眾少年郎的賞心樂事。那時節,一望無際的隴畝裏,枝葉青碧、穗粒嫩黃的麥穗,在風中妙曼起舞,沙沙聲響,仿如一曲展望豐收的“華爾茲”;麥浪起伏的田野裏,農夫揮鋤蒔草;田埂阡陌,有不知名花兒,散發的嗅鼻芬芳;樹繞村户,水碧陂塘。如此鄉野氛圍,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捉“拿摩温”的工具很簡單:一隻小網兜,一隻盛放“拿摩温”的平口玻璃瓶或洋鐵罐。網兜:將一根鉛絲彎成帶柄的圈兒,蒙上網套即可。鉛絲雖易得,網套卻頗費周章。不過,少年郎自有辦法。有的央求姐姐、妹妹,用紗線勾一副網眼細密的兜;有的則想法子弄來一隻舊絲襪,將腳踝下的部位剪去,將剪口縫上;有的直接向大嬸、老奶奶討要挽罩髮髻的舊紗網;雖形態各異,但實用就行。
捉“拿摩温”,選址很重要。門檻精的少年郎,不會到養魚塘、大河浜去。那裏,水域寬闊,魚蝦成羣、龜鱉浮現,小精靈之母唯恐避之不及,又怎會安心在此生育、繁衍?靠近麥田邊的小浜小溝,水藻豐美,風平浪靜,是“拿摩温”嬉遊、生長的安全水域。
下鄉多是晴好的週日。一早,少年郎就結夥出發,到達捕撈地已是晌午時分。這時,水温適宜,正是“拿摩温”玩耍嬉遊的愜意時光。這時,少年郎並不急於捕捉,而是蹲在岸邊的土埂上定神觀賞。嗬!清澈見底的小溝浜裏,一簇簇青黑成羣的小精靈,在疏密有致的水藻間恣意地遊弋;一會兒潛入水底,一會兒又探出小腦袋吸上一口新鮮空氣,不時甩起尾巴勁啄水藻。看着這些小精靈快活地遊玩,得一份閒情愉悦,何其賞心悦目。此時,大有歐陽永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況味。看久了,看夠了,這才下網捕撈。
捕手們如同約定俗成似的,只撈上十數只就夠了,決不會過量地捕捉。當然,也不忘撈些水藻放進瓶裏,供小蝌蚪食用。返家時,順帶扯幾莖河岸邊青碧的柳枝,圈扎戴在頭上,如同野戰部隊的士兵;有的,還在唇間含着一片柳葉隨嘴地吹着小調,增一分“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的情趣。
小精靈的生命力是極強的;幾莖海藻,哪怕是饅頭屑,都能活。觀賞瓶中“小精靈”,是閒暇時少年郎的一大樂趣。十來天后,小精靈們開始長大,大人們便叮囑:這是條生命,應當善待;賞玩夠了,要及早放歸大自然。言簡意賅,如醍醐灌頂,令人頓生敬畏。於是,生活在沙涇港畔的少年郎選擇一個晴朗天氣,一臉虔誠地走下河碼頭的石階,依依不捨地將它們倒進河水裏放歸;也有家長特別叮囑:寧可多走路,也要去當初的小浜溝塘放歸,説是送它們回孃家。這時,當初捕捉時的喜悦,已化為一種愛心與責任。看着小精靈搖頭乞尾地離去,雖戀戀不捨,卻有了一種釋然與慰藉。是啊!人與生物之間,本就藴含着愛的因子,仁善共處、憐惜互珍;當是大自然性靈生生不息的淵藪。
有意思的是,每當暑假裏再郊遊時,先前的捕手總會刻意地聽一耳田間、壟溝的聲聲蛙鳴;看一眼河塘荷葉上瓜紋背青的蛙兒愣神與人對視,大有“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情態;得一份怡情快悦。這時,當初捕捉、放歸小精靈的情景便又浮現眼前。於是,欣慰與滿足油然而生;頓時,心情大好!(胡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