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五湖

潘陽湖 江西省 3960平方公里

詳解:位於江西省北部,地處九江、南昌、上饒三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豐山溪、博陽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區間來水,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長江,是一個過水性、吞吐型的湖泊。

洞庭湖 湖南省 2740平方公里

詳解:洞庭湖位於湖南省,不僅風光秀麗,還是我國淡水魚的著名產地。洞庭湖不僅是湖南省的著名湖泊,更是中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地區所產的君山銀針茶,自唐代開始就被列為貢茶。

太 湖 江蘇省 2338平方公里

詳解: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位於江蘇省南部,北臨江蘇無錫,南瀕浙江湖州,西依江蘇宜興,東近江蘇蘇州。

洪澤湖 江蘇省 1851平方公里

詳解: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位於淮安、宿遷兩市境內。主要是因為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洪澤湖為當地提供漁業資源、農業灌溉、交通運輸、緩解洪水壓力。

巢 湖 安徽省 753平方公里

詳解:曾稱南巢、居巢湖,俗稱焦湖。是位於長江中下游的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二市三縣環抱,

四海

南海 廣東 350萬平方千米

詳解: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逐漸改稱南海。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南海中國大陸海岸線長5800多公里,沿海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台灣。

東海 江蘇 123萬平方千米

詳解:中國自古以來至元朝年間,稱此海域為東海。明朝時,《坤輿萬國全圖》中此海稱為大明海。元明之後,華夏大陸漸有中土之稱,此海域漸稱為東海。近代周邊國家各自表述,中國稱東海,朝鮮稱南海,琉球尚氏稱琉球海,日本稱薩摩海。現代各大國際媒體,皆稱此海域為東中國海。

黃海 無 30萬平方千米

詳解: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是西太平洋典型的一個半封閉邊緣海,它位於我國與朝鮮半島之間。是一個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閉海。名稱來源於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土黃色,由於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使得河水中攜帶的一些少量的泥沙將黃海近岸的海水由藍色染成了黃色。在韓語環境中,則因其位於朝鮮半島西側也稱為“西海”或者“朝鮮西海”;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海”。

渤海 無 7.7萬平方千米

詳解:是一個近封閉的內海,東面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岬經廟島至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岬的聯線與黃海分界。其它三面環陸,北,西,南三面分別與遼寧、河北、天津和山東三省一市毗鄰。據史料記載,渤海改稱為“勃海”,蘇秦曾説:齊北有勃海。田肯曾説:齊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稱為“少海“,《韓非子》記載:齊景公遊於少海。自元朝以後,“渤海”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三山

黃 山 安徽省 海拔1864.7米

詳解: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原名“黟山”,因峯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説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五絕三瀑”,五絕:奇松、怪石、雲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徵,承載着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廬 山 江西省 海拔1474米

詳解: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北枕滔滔長江,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於《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雁蕩山 浙江省 海拔1150米

詳解: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主體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台州市温嶺南境。雁蕩山形成於1億2000萬年以前,是環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一座白堊紀流紋質破火山。《載敬堂集》載:“雁蕩山以甌江自然斷裂,分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以景觀區位分有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東雁蕩山、中雁蕩山之稱。”其開山鑿勝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謝靈運、沈括、徐霞客、張大千、郭沫若、陳志歲等都留下了詩篇和墨跡。

五嶽

西嶽華山 陝西省 海拔2154.9米

詳解: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説法。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北嶽恆山 山西省 海拔2017米

詳解: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內,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峯嶺(玄武山)。古籍記載一般為曲陽恆山(後行政區域變更,位於阜平縣、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曲陽恆山改稱大茂山,又稱神尖山,阜平人、淶源人稱之為神仙山。

東嶽泰山 山東省 海拔1545.6米

詳解: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峯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説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羣,2200餘處碑碣石刻。

中嶽蒿山 河南省 海拔1491.7米

詳解: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

南嶽衡山 湖南省 海拔1300.2米

詳解:又名南嶽、壽嶽、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于衡山赤帝峯,被當地尊稱南嶽聖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於衡山之中,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於衡山南台寺金剛舍利塔中。

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2 字。

轉載請註明: 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 楠木軒